三、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教育部门和社会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1. 改革应试教育体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原有的教育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已成为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 1996 年评估:我国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程度在 46 个对比国家中

排名第 40 位。足见其滞后性。

一纸考卷定终生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整个基础教育的负效应是很大的, 应当说从事教育的人感触很深,但又不敢轻易言改。因为,哪个家长敢拿自己孩子的分数和前程或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职称和名誉冒险呢?考分考分, 学生的命根!所以,改革现有的考试招生制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考试内容,适当降低分数的区分度,淡化学生盲目追求高分的意愿,抑制学生和老师盲目追求分数的过度竞争,这就自然推动了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

  1.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

未来新一代专门人才与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植根于今天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想像,若每一节课或多数节课都能够较为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那么, 当今天在校的中小学生一届届升入高校或进入工农业及科技领域时,他们必定在主动性与创新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个性发展方面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实践证明,有效地进行这样培养和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大力改革和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根据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合乎客观规律运行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的课堂教学。在这五个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1. 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素质的主导方面,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

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给予补偿,从而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

课外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一般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可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形式,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讲求实效;都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以培养提高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教育发展之路。

(摘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