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代价
上官子木
不久前从报纸上得知,两名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自杀,都年仅二十几岁。一名是电脑博士生,因在加拿大找工作困难而自杀;另一名是生化博士后,因工作受到指导教师指责而自杀。另据报道,这两名留加学生的自杀均源自经济和精神压力所致。
对于重视学业的中国人来说,把书念到博士可谓成才了,然而,在学业上成了才的博士生却因难以承受工作、生活压力而寻了短见,如此结局则使人在叹息之余又不免有所深思。
在我国,尽管教改的口号年年在喊,但中国的教育始终是一种应试教育。整个学龄期,学生们都为了考大学这一个目标而埋头学业,学校和家庭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孩子们也不用训练其它本领,学习成了生活中的唯一内容。与学习相比,身体锻炼、道德品质、心理素质都成了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其结果往往是,越是学习好的孩子,缺的东西越多,包括基本生活能力、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从国际知识竞赛的成绩来看,中国的学生的确是很优秀,但这显然是有代价的,即以牺牲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能力为代价才换来的。
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使青少年的生活除了学习没别的内容,因而无法经历完善的社会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训练, 故而缺乏足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旦面临这些方面的现实问题,则难免陷入心理困境。另外,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缺乏各种生存能力, 而一个事事无能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必然较多,所产生的挫折感也必然较强。不难想象,一个除了学习其它方面一概不懂的人,一旦要独立面对各种生活困难时,将会处于怎样的精神压力乃至心理危机之中。也就是说, 生存能力的缺乏相对增大了原有的困难,同时也相对增大了对心理承受力的要求。
西方的孩子从小边打工边挣钱,他们从小就在了解社会,适应各种环境以及了解自身能力。因此,他们在真正进入社会时有着一定的精神准备和经验准备,这使他们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来应付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比较,中国的学生,学习与工作是截然分开的,对新的工作环境的适应是突然开始的,而相应的能力却是难以突然产生,于是社会适应不良乃至由此而伴随的心理危机就在所难免了。尤其是单身出国留学,不再有父母帮助出谋划策以及解决各种生活中的困难,独挡一面的生活也必然是独自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因而中国留学生因生活压力造成精神崩溃而自杀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其实,即使在国内,也有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或家庭经济困难而自杀的。近年来,还有些学生是通过沿街乞讨而不是打工来挣学费,问及乞讨的理由多为:学费高,家境贫,打工难。看来,中国的不少学生的确是太缺乏自强自立的本领了,一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就往往采取自杀或出卖尊严等极端性的办法,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出路了。
应试教育在生活价值上也限定了学生,似乎只有一种公认的成功之路, 狭隘的追求使年轻人意识不到生活的路是多种多样的,以及个体有着宽泛的
选择范围。正因如此,个人的生活、工作一切顺利犹可,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往往缺乏面对困难的坦然心态,缺乏灵活应对困难的生活策略,同时也缺乏对远景的基本预测能力。 中国的应试教育还造成了学生的强迫性心理,包括思维的刻板性,一条道走到黑的狭隘性。从小在“抠分数”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喜欢钻牛角尖,也难有开朗的性格。现有的考试方式、学习方式都造成了今天的学生缺乏灵活性,包括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灵活地选择生活道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人生安排等等。应试教育下的训练方法培养的人是谨小慎微的、是心胸狭窄的、是目标单一的,同时也是能力单一的,其结果,生存道路也必然单一。这多方面的因素合起来,则造成了生活的一般困境容易演变成生存危机,以及一般的心理困扰容易转换成致命的精神危机。
从目前的情况看,认识自我,权衡环境,合理地调动自身潜能,客观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乃至巧妙地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运筹自己的人生之路等等这一系列的能力都是中国的学生大大缺乏的,也是从应试教育中无从培育的。
总之,中国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以外的困难时,之所以显得无能,是由多方面的能力缺乏共同造成的,也是急功近利、只求学业成功的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教育下的产品应当说是一种牺牲品,个体的自我是不完善的, 心理是不健康的,而人生中的充实感与幸福感也是难以产生的。
应试教育对我们的下一代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心理方面,而且也包括身体方面。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不断升高,仅在 1991~1995 年间, 小学生近视率从 15%升到 20. 6%,中学生从 35%升至 49. 8%,高中生则从 50 %升至 60%。以北京市最著名的重点中学四中为例,所招各届高一学生的近视率都高于 64%,以此为初始条件,到高三毕业,近视率则达到 70%,而该校还是被公认是眼睛保健比较规范的学校,其它学校的高近视率现状则更是可想而知。近几年来,仅哈尔滨光明眼科所收治了视网膜脱落的小患者就有 54 例,这些年龄为 13~17 岁的小患者由于近视严重恶化而终致失明。
现实真是触目惊心。看来,学校教育无视学生健康的状况是我们难以否认的事实。各级学校对学生的视力基本上是采取不够关心的态度,而个别老师甚至向学生宣传,“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考大学就顾不了视力”。
不仅仅是视力,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其它方面也同样是存在着程度不等的问题。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抽查,我国孩子的骨骼发育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城市儿童的情况更为严重,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山区相比,市区儿童缺钙的程序更为显著,而骨密度重度降低和中度降低的市区儿童的比例比山村儿童高出近一倍。骨密度的状况之所以是山村孩子好于市区孩子,主要是由于骨密度的提高是与身体运动量成正比,山区的孩子要走几里地上学,回家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加上课业负担轻,户外活动的时间多,因而比城市的孩子有着较多的身体锻炼机会。
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和学校不够重视身体锻炼,体育课作为副课经常被挤占。尽管有明文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有些学校虚报体育成绩。清华大学曾在1995 年对考入高校的各省市高考前十名的127 位学生按高三年级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测验,结果有 63%的学生不及格。
令人痛心的是,学生们的学业成绩是以牺牲身心健康的双重代价换来的。事实表明,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因而,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
(摘自《前线》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