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将继续改革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1977—1980 年为拨乱反正阶段。1981 年,高考进入了改革阶段。经过多年的酝酿和试验,“3
+2”的标准化考试方案及高中毕业会考开始在全国实施。1998 年,教育部提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考将进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同时宣布,高考科目将实行“3+X”方案。我认为这标志着恢复高考 20 年后,高考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3+X”方案是:语文、数学、外语为三个必考的科目;在高中必修的其余 6 科(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高校可根据专业要求任定 1-2 科为考生选考科目,也可对考生进行偏于社会科学或偏于自然科学的综合考试。考生根据所报考学校的要求,决定参考科目,参考科目越多, 可选报的志愿也越多。这个方案,有利于高中各校及考生发挥特长,有利于扩大高等学校招生的自主权。
高考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考试内容仍然偏重于知识,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考内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择优秀新生,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项改革必然触及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到中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后的高考综合考试将不是几个学科知识的“拼盘”,而是力求能够考核出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即使语文、数学、外语的考核,也将重点放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数学考试不再实行文理科分卷。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具体方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在加紧制定。
伴随高考内容的改革,高考的形式也必须进行改革。高考的另一个重要缺陷是只有一次、一个水平。而千余所高校,水平参差不齐;几百种专业, 要求各异。高考的共性太大,个性太小。教育部考试中心曾多次提出方案, 变每年一次考试为两次考试;变一种水平的试卷,为甲、乙两种水平的试卷, 由高等学校任选。
高考还有一个重要缺陷是只有笔试,不能适应考查多种能力的要求。外语应加试听力。1997 年广东即开始试验,今后会有更多的省进入试验行列。在大规模笔试之后,根据某些高等学校的要求,可以在经过选拔的考生中, 加试实验或操作。实验或操作可以在计算机上采用仿真技术进行,以选择能力全面的优秀新生。一次考试也可以分两段进行:第一段,主要考查知识面、
速度;第二段,主要考查能力,给考生从容答题的时间。
实行上述改革,要具备条件。考试机构要专业化,力量要加强,考试设备、费用也要增加。
(摘自《求是》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