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人类的起源是统一的,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然而,人类的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人的身上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环境的烙印。在第四纪,非洲、欧洲和亚洲是全球范围内的三大人类活动中心。对于人类活动来说,这三个地理区域由于存在严重的天然屏障而彼此相对孤立起来。例如,广阔的干旱荒漠带把非洲和欧洲分隔开来,高峻的大高原、大山脉以及遥远的距离使亚洲与欧洲及非洲分开。尽管其间冰川多次进退,人类活动范围多次收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屏障的影响,并引起人类群体的迁徙和混杂,但是三大活动中心从人类形成的早期直至旧石器时代仍然存在,因而有足够时间使人类在地理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下不断地演变。

人类的三个基本种族正是在这样一种分化的地理环境中形成表 9.1 人种类型的划分(据 H.H.契博克萨罗夫整理)

基本种族

亚种族

人种类型

尼格罗人种

非洲种族

南非人(布须曼人) 中非人(矮人)

苏丹人(尼格罗人)

东非人(埃塞俄比亚人)

大洋洲种族

安达曼人(尼革利陀人) 美拉尼西亚人

澳大利亚人 千岛人(虾夷人)

锡兰巽他人(维德人)

欧罗巴人种

印度地中海种族

南印度人(达罗维荼人)* 印度帕米尔人

西亚人

地中海巴尔干人大西洋黑海人

波罗的海种族

东欧人

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白海波罗的海人

蒙古人种

大陆种族

乌尔拉人 南西伯利亚人*

中央亚细亚人

西伯利亚人(贝加尔人)

东亚人

太平洋种族

东南亚人*

波里尼西亚人

美洲种族

北美人中美人

巴塔哥尼亚人

说明:①各人种类型名称由其原始居住地名而定;②两条波纹线之间表示过渡类

型;③带*者为混合种。的。在若干万年的时间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群通过遗传和突变产生出一系列人体外部形态变异,这种变异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意义。 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辐射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粘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毗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

的损害。

人类的群体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往复迁徙,又经过人种的混杂过程。混杂产生的种族类型,以后又可能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受到新的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新的类型,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因而要说明某一种族特征的形成原因, 必须追溯它的发展历史。例如,非洲有些黑人现在住在密林的树荫下面,阳光照射不多,但皮肤仍是很黑,其原因可能是其祖先历代居住在旷野草原, 在近代才搬进森林。又如拉丁美洲在赤道附近居住的人群肤色并不很黑,也可能是不久前才迁居来的。

自然条件在人种分化的早期阶段起着某种选择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人类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形成了社会,有生产劳动和创造文化的能力。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渐渐地人类通过劳动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因而,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活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①

由此可见,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而且其形成年代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人种尽管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但都走着大体相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对人类的文明均有自己的贡献。无论从生理的或社会的特点来看,各个种族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本质的和大量的,而差异则是次要的和少量的。因此,种族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都可以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历史上,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秘鲁、墨西哥和希腊的文化都达到了当时的高度水平,而这些文化是由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创造的。文化进步与落后,决定于经济、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发展先决条件。在生产发展达到同样水平的人们,其文化发展上也处于相同的阶段。个别部落和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落后,决不是他们生物属性低劣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在我国,由于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使许多过去落后的民族在不到 40 年的时间已上升到当代的文化阶段。由此可见,人类学和历史学都雄辩地证明:所有人种均具有同等的价值,都能达到同样的进步水平,他们的进步程度仅仅决定于他们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