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问题

山地自然区划是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问题。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山地自然综合体既沿高度方向分异,也沿水平方向分异,其复杂性给山地和高原地区自然区划带来很大困难。我们认为,从三维地带性的观点出发,通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比较分析来确定山地区划界线,是进行山地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合理途径。

一、垂直带谱类型分析

在我国,如何进行山地自然区划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根据垂直自然带谱的类型差别进行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一个基本的做法。多年来,我国对山地高原区域垂直自然带的研究较多,并应用于自然区划分析,作为山地高原地域分异的主要标志。

带谱的分类与区划是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但带谱类型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区划单位的依据。因为任何一类垂直带谱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按一定的地区分布,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所以可按热量状况分成热带型、亚热带型、暖温带型、温带型、寒温带型、寒带型等,又可按湿润状况在海洋性与大陆性分类的基础上划分湿润型、亚湿润型、半干旱型、干旱型等,还可按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出不同的带谱纲、类、型等。然后,把具有同类型带谱,并且存在地域联系的山地划分为一个区划单位。可见,带谱的分类与自然区划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山地区划时应予重视。以西藏高原为例,高原边缘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与毗邻低地的水平地带联

系密切,而高原内部的高山则发育着独具特色的垂直自然带。根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研究,西藏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性质和类型组合可划出海洋性与大陆性两大结构类型系统,各包括不同的结构类型组, 并按基带差异划分为若干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如大陆性结构类型系统分有:高山草甸基带、山地灌丛草原基带、高山草原基带、山地荒漠与荒漠草原基带、高山荒漠与荒漠草原基带等不同的结构类型。这些基带往往又是优势垂直带,它们在高原面上联结展布,表现为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其上垂直自然带谱的特点。这样便可根据垂直带谱的类型在高原面上划出不同的自然地带。

比较研究各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分析其带谱结构,确定其基带及优势垂直带并给予恰当的分类,不仅可以系统地认识垂直自然带谱的性质和结构特点,而且是山地自然区划的重要前提。诚然,带谱类型的确定和更详细的分类往往因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见解,在学术上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二、代表基面的确定

在起伏较大的高原和山原进行自然区划,必须确定一定区域的代表基面。在这个代表基面上,水平地带性首先得到充分的反映,然后再体现垂直带性的差异。青藏高原通常以海拔 4000—5 000 米广袤的高原面为代表。但由于其内有矗立于高原面上的山岭以及凹陷的宽谷盆地,因此还需进一步确定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代表基面及其海拔高度范围。例如,在羌塘高原以广阔的湖成平原和山麓平原为代表,海拔 4500—4800 米;而藏南则以海拔 3 500

—4 500 米的宽谷盆地为代表。代表基面确定之后,便可按其海拔高度范围比较各区域不同代表基面的温度、水分条件组合以及地带性植被和土壤,进而划分出不同的自然地带或区域单元。

云南高原地表结构复杂,其西部及西南部为横断山地的余脉,地面深切, 相对高度大,一般可达 1000—1500 米;高原的其他部分由高原面、山地和盆

地等组合而成,局部地区高达 1000 米,大部地区只有 200—300 米。有人主张云南不应视为南北有差异的水平分布区,而应当视为上下有差异的垂直分布层。但客观上,云南高原上众多的坝子盆地分布着反映水平地带分异的植被和土壤,可以作为代表基面。随着地势自北而南倾降,高原上的坝子盆地大体上可分为三级,即中北部滇中高原主体多大而宽广的盆地,海拔 1600—

2 000 米左右;中南部多小型的山间盆地,海拔约 1200—1400 米;南部大型

河谷盆地则多为海拔 500—900 米。与此相对应,自北而南分别发育着亚热带阔叶林,云南松林,红壤;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砖红壤。据此,便可划分出不同的水平地带。不同代表基面内所发育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也各具特色,可按垂直带谱的类型差异将坐落其间的山地分别划归相应的水平地带中。

我国几大高原的地表结构不一,地势起伏不同。应该考虑各地景观分异的实际状况来确定代表基面。

三、山地区划界线的划定

山地自然区划界线的划定是困难的。自然综合体的界线具有渐变性质,

在山地区,更加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犬牙交错、相互镶嵌,在大比例尺图上也不易一线定界。

对同一山地的不同界线划定,每每成为山地自然区划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以山脊为界,把山地两坡分作不同的自然区域;二是以山麓为界,把整个山地归属于某个自然区域;三是以山坡某一高度为界,把山地某一坡面下部垂直带和上部垂直带分属不同的自然区域。这几种划分方法本身并不存在矛盾。实际上,山地自然区划界线的划法不能强求一致,应该根据区域分异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分歧的实质在于不同区划作者对山地区域分异的不同认识,根据不同的原则,选择不同的因素作为界线划定的主要依据。

例如天山,这座巨大的山系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新疆)暖温带与中温带荒漠的重要分野,多以天山主脊为界,反映出天山南北垂直自然带谱的明显差异。天山南坡垂直带谱的结构趋向简化,具强度荒漠化特点;而北坡则表现出较完整的和中生性较强的带谱结构,具有较宽的山地森林垂直带。但也有一些作者主张在自然区划中保持山地的完整性,把天山列为单独的自然区域,把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南推到天山的南麓。这实际上是把不同类型的垂直带谱组合在一起,甚至把不同温度带的山地合并为一区。

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或积温 4 500℃等值线为界。秦岭-伏牛山山势高峻,山脉以南的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与山脉以北的关中平原和豫中平原自然景观迥然不同,分野十分明显。但具体界线有着不同的看法。从带谱类型分析,秦岭南侧以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黄褐土为基带,北侧以落叶阔叶林-褐色土为基带,南北坡分属不同的垂直带谱结构类型,当以山脊为界。但秦岭的分水岭脊偏北,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因此,多主张沿秦岭北麓为界,即整个秦岭山地划入面积占优势一侧的华中区北部(凉亚热带)内。然而,也有人认为南坡 800—1200 米以上的垂直带谱与北坡的垂直带谱无本质区别,主张以南坡基带的上限,即含有常绿阔叶林的落叶阔叶林带与其上的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的分界为界。

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我们赞成山地自然区划原则上应进行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结构类型的分析,通过比较垂直带谱的结构、基带的性质以及优势垂直带的特点来确定山地的归属。通常,较大的山系由数列平行山脉组成,山体宽大,山地两侧垂直带谱有显著差异的,可以依主脊线划界,如天山、喜马拉雅山。而带谱特点相近或差异不大的可沿山麓线为界,或从基带顶部通过,如青藏高原北缘以昆仑山、祁连山北麓为界;秦岭的界线划在南侧下部也可作为一例,但尚存争议。应当指出,要在山地区域寻找整齐划一的自然地理界线是不现实的,即使以山脊线或分水岭为界也具有过渡和渐变的特点。然而,山地自然地理界线的存在则是毋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