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1966 年 ===============
自然区划研究进一步发展:1961 年,任美锷、杨纫章针对 1959 年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在区划理论问题上发表了见解,使自然区划工作的研究更为广泛。1963 年,出现了侯学煜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为目的的自然区划方案,并就各个自然区农业的生产配置、安排次序、利用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轮廓性的意见。同时,在全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各省(区)、专区及部分县都做了不少综合自然区划的工作。同时,1959—1963 年间,在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推动下,召开了几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景观学和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等级单位系统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开展土地类型的科学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土地类型进行研究,是在学习原苏联景观学的基础上展开的。1959 年,中山大学自然地理进修班在广东鼎湖山进行景观调查和大比例尺制图,是最早的土地类型研究尝试。全国范围的土地类型研究工作,主要出现在 1960 年至 1966 年间。1963 年在地理
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已经出现一批研究土地类型的著作。此后,开始在全国几个有代表性地区——南亚热带的广东、暖温带的北京、温带东部的吉林和黑龙江、温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几个内陆沙地进行了土地类型研究的试点工作。这些工作是解放后我国土地类型 研究的主要部分。
总之,这个时期我国综合自然地理的研究空前活跃,达到了 一个高潮。
3.1977 年以后
十年浩劫,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转入低潮。1977 年起重整旗鼓,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重新归队,高等院校地理系陆续重新开设综合自然地理学原理的课程,综合自然地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再度蓬勃展开。这个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这是密切配合全国农业区划而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为进一步研究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两者衔接问题创造先导条件。这个时期还注重吸收国外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主要有系统论方法、数学方法和遥感技术。这对于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