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列系统

一部分地理学家从分析观点出发,认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两者互不从属,因而在其支配下形成的两类区域单位也应是互不从属的,它们可分为并列的两个系统,即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这是双列系统的理论基础。

双列系统的支持者以 A.Г.伊萨钦科为代表。他认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仅仅按一个(地带性的或非地带性的)系统进行区划将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必须有并列的两个单位系列。这两个并列的系列只在景观中才完全结合起来,景观是区划的两个系列中的最终一级。但由于综合自然区划不是经常都划分到景观,因而需要人为设立一种特珠的“联系单位”把两个单位系列联结起来。这种联系单位是在等级相称的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的界线交叉(即两个系统叠置)后获得的,其南北界线从属于地带性单位,东西界线从属于非地带性单位。因此这种派生的区域单位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两重特征。在这样的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的,而联系单位是次要的。A.Г.伊萨钦科认为, 在双列区划系统中,全部“原生的”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得到了保存,同时,由于有联系单位,便有可能在区划的任何详细程度下把两个单位系列联系起来。基于上述思想,A.Г.伊萨钦科拟定了下列双列系统的图式(图 8.3)。

根据 A.Г.伊萨钦科的分析,Л.H.克雷洛夫是第一个实际运

非地带性单位

地带性单位

联系单位

双列系统 - 图1虚线表示区划的辅助高级单位图 8.3 双列系统示意图

用双列系统的作者,他划分了地区(作者把“地区”理解为最大的地带性单位)、地带、亚地带和省、州、亚州两个序列。Д.П.阿尔曼德也是坚持双列系统的。此外,C.Л.苏斯洛夫、Й .C.舒金以及原苏联自然历史区划(1947 年)的作者都不自觉地采用了双列系统。

我国的某些省区区划(河北①、陕西②、河南③等)也曾采用双列系统,即采用了 A.Г.伊萨钦科图式的下半截的区划单位:

地带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