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故然,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也会进而影响到人口素质。但本节的讨论只涉及前一问题。

如前所述,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物质循环而实现的。人们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由环境中摄取空气、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在体内经过分解、同化而组成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 并产生能量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在代谢过程中,机体内产生各种不需要的代谢产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环境中,在环境中又进一步变化,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物质而被摄取。许多化学元素,经常反复地进行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 图1

切的相关性。有关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 60 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及海水中这些元素含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图 9.5)。

既然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上述相关性,则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对健康的影响而形成疾病。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是不均一的。在一定区域某些化学元素富集或贫乏,导致当地居民身体内相应元素的含量过多或缺少,当超过了人体生理功能调节范围时,就破坏了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便可使机体的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形成某些地方病和流行病。例如,在环境中缺乏碘,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和流行,环境中含氟量过多,可引起氟骨症。另外,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虽然致病原因迄今还是个谜,但初步研究证明,这两种地方病与发病区微量元素硒缺乏有关。我国化学地理工作者研究了地方性心肌病的地域分布,发现高病区大致呈长条状:北起兴安岭,经太行山、六盘山到云贵高原,正好是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区与西部高山区的过渡带。这个地带出露的岩石主要是陆相碎屑沉积岩、黄土、变质岩等。这些岩石出露的地区不但水质软,而且钼的含量低。在日本,人们发现脑溢血病的分布与食用水的酸度有明显关系。这是继查明富山县神通州骨痛的病因后震动国际的又一发现。大量事实表明,人口健康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一定程度的影响。

图 9.5 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据汉密尔顿)

在我国,人口质量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几十年来,科学不断发现,很多过去认为病因不明、神秘莫测的疾病都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因此,研究我国各种生命元素的地域分布规律, 揭示自然环境对人口健康的影响,乃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

重要方面。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自然界而孤立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强调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恰恰相反,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起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当人类生产力还是十分原始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人类早期的社会大分工,便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在那些水草丰足适于放牧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于垦殖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的部落。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过程,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构成这种社会劳动分工的自然基础,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地表自然界的千差万别、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产条件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不产生某种程度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一般说来,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甚至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剩余产品。历史上这样的大河流域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北非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在西亚有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在南亚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在东亚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它们早在公元前 3000 多年至公元前 2 000 多年就脱离了原始社会,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世界发展到今天,社会的历程普遍已进入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阶段。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文明世界的侧旁却残遗着许多原始社会的部落。在南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非洲的丛林里,在太平洋的岛屿上,都居住着至今仍维持着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1971 年,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南部的原始森林里,发现有世代居住在山洞中的塔萨代人。他们使用石斧、木棒、竹刀等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男女各尽所能,平均分配食物。其社会组织和生产力水平都处于石器时代。由上可知,当代的原始居民大都分布在热带区域的孤立环境中,高山、密林、海洋等自然屏障限制了他们与外部社会的沟通,又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能满足其原始生活所需,因此抑制了这些原始部落发展生产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被自然因素所延缓了。

应该指出,我们在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时,不能把这一命题与自然条件对生产力分布的作用混为一谈。前者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后者针对着社会生产的具体布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表明,自然条件对于地区经济差异和地区生产布局每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还应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因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有所不同。例如大河、大海和大洋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因素,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渐渐地却转变为积极因素。因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它们成为沟通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再如,从前树木主要被用作薪材、建材和细工用材,后来则成为造纸工业的原料,还被用于生产人造纤维等产品。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石油一直没被生产利用,但现在已作为极其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被广泛使用。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阻延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发展的早期尤为深刻。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自然界的联系便日益加深,而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也日益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