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后期

我国奴隶社会末期的春秋战国时代,业已出现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其中两篇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是《禹贡》。它是我国现存最古文献《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 著作时代也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禹贡》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以山岳河海作界,把全国分为九州

(图 1.2),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湖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详细;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文中还从自然特征出发进行区域间的比较,暗示了一种地带性的更替。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禹贡》提出的地理观念,成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最古老的一个典型。这在世界上也是首创的。

另一篇《管子·地员篇》。它是后人托名春秋时代齐国管仲的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 3 世纪。其前半部根据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差别,把土地分为渎田(大平原)、丘陵和山地三大类,然后又按地表物质组成、中小地貌形态及其他自然特征的差异分出次一级的土地类型;后半部专论土壤,按土壤肥力和宜耕性把土壤逐级划分为不同的等次。值得重视的是《地员篇》如下的几个特点:①它把土地按类型划分,是我国古代土地类型的代表作;②具有分级系统,且排列次序都依一定科学根据,整然不紊;③具有综合的观念, 放眼于土地的多种自然特征,如对平原的各个类型的说明,都涉及其木、草、泉水深浅、水质和作物等。

上述两篇著作分别包含了两种重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思想和概念—— 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人民对地理学取得这样高度的认识是极为宝贵的。可惜在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下,这种思想没有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后继的著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