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是人类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当然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的增殖和迁移,人类居住范围早已遍及除两极地区以外的六大洲。但具体分析,人口的分布却是很不平衡的(图 9.3)。
目前地球陆地面积尚有 35—40%基本无人居住,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七分之一的土地上。据 1981 年资料,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2.6 人(土地面积已扣除极地永久冰盖和冰川),其中以亚洲、欧洲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以上,人口密度也最大。世界上人口最密集
① 在人类种族形成的自然因素减弱之后,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因素,即异族通婚,它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世界居民种族成分的构成。
的地区是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次为西欧、中欧和南欧,再为北美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洲和亚洲的近北极圈和高寒地带,以及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荒漠地带。此外,热带的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因开发难度较大,人口密度也很小。
图 9.3 世界人口密度图(据胡焕庸,1982 年)
我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均匀。从古代起,我国人口就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平原。后来人口不断从这里向边远地区扩散, 特别是解放 30 多年来,国家有计划地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但尽管如此,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依然非常明显,从山东到新疆方向,可以明显地看出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图 9.4)。
无论是世界的或我国的人口分布状况,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自然、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它们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殖和人口迁移,从而造成了现存的人口分布状况。
本节着重讨论的是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古代社
图 9.4 我国人口密度(人/公里)的东西差异(1991)
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类的生活和人口的分布受着自然环境的极大制约。到了现代,人类虽已在相当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和改造自然,抵御那些危及自己生存的自然压力,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完全脱离自然的制约。人作为社会的人,有控制和驾驭自然的一定力量;而人作为生物学的人, 还有服从自然规律的自然本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举凡气候适宜、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人口就易于繁殖起来。故在温带地区(除干旱内陆和高寒山区外)人口都十分稠密。在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纵然能够适应下来,也不可能有高的劳动生产率,人口也是难以增殖的。在地球上确有一些民族长期生存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如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过着独特的适应严寒和漫长极夜的生活方式,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农业根本不能发展,人们在营养上也受到很大限制, 出生率很低,人口数长期停滞不前。
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国外在 18 世纪到 19 世纪由于出现淘金热而吸引了大量移民就是例子。当时巴西的米纳斯州,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洲和阿拉斯加州,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以及南非的
德兰士瓦省,每一次淘金热都曾吸引大量的移民。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也表明, 许多在过去荒无人烟的地方,一旦其自然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便可吸引千千万万的劳动大军,建设起一座又一座工业新城。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毕竟只是一个方面,而人口的空间分布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来实现的。因此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说主要指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局特点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