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性

一、地方性的概念

三维地带性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大陆层次和区域层次的地域分异,它们属于大、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在局部地区的小范围内,自然界的分异则突出地受到地方性所支配。

所谓地方性,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我们在野外考察时,所能最直接观察到的往往就是地方性差异现象。因此有关地方性的研究具有更为普遍的实际意义。

二、地方性分异因素

引起地方性分异的局部因素主要是局部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着,但在不同的分异背景的具体情况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演进方向和强度,但其中的某一方面可构成为主导的分异因素,支配着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分异。下面就各个局部因素的分异作用分析如次:

  1. 局部地形引起的分异

在局部范围内地形的性质(如高度、坡形、坡向、坡度及其组合关系) 决定了不同地貌部位环境的差别。例如,从河谷低处走向分水高地,地貌形态相对地发生这样的变化:河床—河漫滩—阶地(可能有数级)—谷坡—山坡—山顶。由于不同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高度、坡形、坡向和坡度等,因而

构成了各自一定的环境分异基础。而且局部地貌自身的分异进一步引起了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了植被、土壤的地方性分布。

局部地形对植被分布有很大影响,因为地形的微细变化也会引起水分状况的变化,从而引起矿物养分、盐类等的变化。一般地,自然环境中高地较干,低地较湿;植物及其组合就按照生态序列沿斜坡排列,从高处较喜干的种类到低处较喜湿的种类,或从高处的贫脊种类到低处的养分较多的种类等等,构成一个生态系列。局部地形的分异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因为那里每一滴水对植物都很重要,甚至几厘米的地形微小起伏都会引起植被显著的改变。在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山区因坡向不同往往引起地面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植物群落。

地形对水分和热量再分配作用也影响了土壤特性。在同一地区内,不同地形有着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从而也影响物质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分异过程,使土壤形成过程表现了地方性分布规律。例如,位于褐土地带的华北平原,由山麓到滨海地带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滨海盐土等。在黑钙土地带的高地上,随着局部地形的变化,往往可在相邻的平浅洼地、平地和稍微隆起的小高地上,相应地见到碳酸盐黑钙土、黑钙土和淋溶黑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