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单位
- 自然带。地理学界对于自然带的定义及其划分依据尚存争议。我国多数地理学者赞成自然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热量分配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在大气环流、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方面明显的差别。因而自然带不等同于温度带,它是一个具体的综合性的景观带,即自然综合体。
基于上述理解,自然带的划分应该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如地面热量平衡、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活动积温等,这是因为自然带的结构和动态与气候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矛盾及其性质密切相关。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线, 而为过渡带所衔接,因此在决定自然带范围时,还应参照其他自然标志。土壤与植被是重要的参考标志,与自然带的气候特征相互映照。
由于自然带的衔接具有过渡性质,因此适当把一些过渡带作为自然带处理是必要而可行的。但这些过渡带必须与自然带具有等价性。
划分自然带,并作为最高一级地带性区划单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洲地带性分异的事实,以使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衔接;第二,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气候、土壤、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的高级单位的相互关系;第三,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因地制宜。
- 自然地带。自然地带是次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每个自然地带都具有特定的反映地带分异的土壤和植被类型,从而构成一定的优势景观型。在地势和构造地貌差异支配下,每一自然地带内部通常形成从属于该自然地带的景观型和垂直带谱,它们与平地的显域景观型有所差别,并且不成优势分布。
自然地带划分的主导标志往往是构成优势景观的显域性土壤和植被类型,并可以把它们的界限作为自然地带的分界线。在缺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 往往选用某些气候指标(如温度指标、水热指标等)作为划界依据。必须注意到,气候指标与自然地带关系只是相关关系,因此对指标的选用要因地而异。例如,在确定华南的地带界线时,温度指标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西向伸延;在确定华北和东北的地带界线,水热指标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北—西南向伸延。
在自然地带之间常存在着过渡带。其过渡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如半荒漠、森林草原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过渡带内,各森林地带的过渡情况便是如此。对于第一种过渡带的处理,可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界线,最简便而粗略的方法是平分为两个地带。对于第二种过渡带的处理,可按其范围大小,土类或植被型的组合特点与组合关系等,确定独立的地带或次一级的亚地带。
- 亚地带。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在宽广的自然地带内部,某些组成成分的量变(还不足以引起整个自然地带质变)引起地带内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分异,从而产生了亚地带。亚地带并非见于所有的地带,许多范围较窄的自然地带划分不出这级单位。目前只在地域分异层次较明显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地带内进行这种划分。从局部地区的研究成果来看,亚地带是以显域性的植被亚型和土壤亚类为主要标志。我国的实例如表
8.1 所示:
- 次亚地带。次亚地带被认为是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它不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区域,在某些亚地带内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或
表 8.1 我国的部分亚地带
地 带 |
亚地带 |
---|---|
温带半湿润地区 森林草原黑土地带 |
森林草原—淋溶黑土亚地带 草甸草原—黑钙土亚地带 |
温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栗钙土地带 |
干草原—暗栗钙土亚地带干草原—栗钙土亚地带 |
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局部的和更次级的地带性分化才构成次亚地带。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次亚地带划分的可能性只有深入研究后才能判断。一方面由于其地带性特征十分微弱;另一方面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强烈,使其地带性特征更为削弱。
目前关于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研究还不充分,具体的划分方案也少见。从理论上讲,地带内地带性单位的进一步划分是可能的。但由于地带性分异的渐进性,以及当前地带性单位的划分多以一些气候指标和土壤、植被类型差别为依据,而它们的地域分异研究仍有待深入,气候和水文特征的界线又不大鲜明,因此,给地带性单位的进一步划分带来困难,以致亚地带、次亚地带这些低级地带性单位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志等理论问题尚缺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