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潜能素质与教育
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基点是什么?无锡教科所唐迅老师指出,不是抽象的教育原理,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当是儿童的身心潜能素质。
人的潜能素质,一是指人体内蕴藏有亿万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极为丰富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二是指人类千万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的历史积淀和晶化。它既是自然进步的结晶,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淀,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自然中沉睡的潜能”。随着现代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遗传工程学、人体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关于人的身心潜能素质这个“必然王国”,有了许多令人惊异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一些富有远见的科学家认为,21 世纪人类科学的重点将会出现一个重大的转换,那就是将从人类身外的“环境自然”转向人类自身的“主体自然”,日本的一位学者说,人类在新世纪将求索另一个宇宙——人的身心小宇宙。考察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批有见识的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们都从不同视角开展了开发儿童潜能素质的教育心理学实验,从美国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前苏联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巴班斯基关于儿童“学习可能性”的最优化实现,一直到我国正在兴起的“气功开发智能”的教育实验等,都向人们展示了开发儿童潜能素质的广阔前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人的潜能与教育革命”
等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要研究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提高民族素质。他进而假设,如果把早慧儿童、气功开智、人体特异的功能等研究成果运用到培养人的方面, 把人的潜能素质充分发掘,那么,21 世纪的教育模式将可能是 4 岁入学,10 年学完高中,14 岁高中毕业,再读两年大学,两年硕士研究生,18 岁就可能达到硕士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思维把对大纲、课程的研究与对儿童身心潜能素质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右脑开发、直觉思维,直至体悟、无意识、本能、原始生命力、特异感知、特异思维等身心潜能素质社会化、文化化的开发和塑造机制。这是一个将会带来哥白尼式教育革命的前沿性课题。
把开发儿童身心潜能素质作为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基点,这是教育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儿童的学习成绩、智能发展和社会行为,往往只是从课程、教材、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方面强化与控制。实际上,儿童的体质、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肢体运动器官、甚至心脏、肌肉、腺体等影响儿童的思维、心理和生活,这一点至今仍为不少教师、家长所忽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很多儿童学习成绩不良,与孩子们的身体、情绪、心理密切相关。他观察一些成绩差的儿童得出结论,注意力“分神”、遗忘、语言障碍、解题思维“短路”、情绪忧郁、焦虑都与儿童的身体状况有关。可见,研究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研究外界的社会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还要研究儿童的脑、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命活动。因此,研究人的素质,必须把儿童看做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体,而不是无肉的灵魂、无生命的知识仓库、应考的机器人、分数的躯壳、操作符号的“电脑”。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从开发儿童身心潜能素质着手,是对无儿童的教育学和无身体的心理学的批判。
这里需要强调,儿童的身心潜能素质,不是一个封闭的自然生物程序, 而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一个当代社会世界性的课题是,由于技术社会教育周期延长,儿童、青少年的生理早熟与社会成熟程度延缓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导致儿童身心疾病蔓延,加之当代学校的升学竞争、分数偶像、学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环境生态污染、汽车普及、影视世界又把儿童闭锁在室内。这样,步行少了,户外活动少了,运动不足,带来脚心形成过晚,手的动作不灵活,视力降低,精神疲劳,生命力萎缩等现代“学校病”。这就需要我们敏于开展社会心理学、文化生态学、教育卫生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儿童身心素质社会化、文化化的教育社会心理机制,为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