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质量观就是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工作质量,归根结底是如何评价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的问题。在我国教育史上,自从兴科举以来, 就是通过考试做官,所以人们就用考分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虽然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高校招生还是主要看考分,社会上也仍然把文凭作为取人、用人的主要依据,而文凭的取得又主要靠知识掌握的水平,这就形成了人们偏重于知识的质量观,甚至把考试分数(衡量知识掌握水平的尺度)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唯一指标。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许多教师、家长都不顾一切地逼迫学生为追求高分而奋斗,许多小学生从一入学就被推入追求高分的激流。

时至目前,由于各种考试大多只能考查一个人对知识记忆的程度,所以“考分”不仅不能标志人的全面素质水平,甚至也难以标志人的智能发展状况。因此,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用分数衡量质量的狭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以使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多年来,尽管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将普通教育转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轨道上来,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学校、家庭到社会,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围绕着升学率兜圈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必须明白,升学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教育质量高,因为升学率仅仅是建立在考试分数基础上的表示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远非教育质量之全部。实际上,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总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为社会培养了多少合格人才,当前,特别是要看为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输送了多少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合格毕业生。所谓“合格”,要看其各方面的素质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全面的质量观。所以,为了促进普通中学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合理制订正确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和办法,科学地衡量学校办学水平。

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还要正确处理绝对素质培养与相对素质培养的关系。

绝对素质包括人的德能、智能、体能三个方面。绝对素质不仅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各种相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幼儿、小学、初中的教育不是直接出人才的教育,而是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因而,素质培养的重点,应放在绝对素质方面, 无论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还是在智育体育方面,始终应该坚持最基础的知识的传授,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智力开发,以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

相对素质是各类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现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未来都是从事一定专业的建设者, 从小培养他们对专业的选择的兴趣,增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专业的素质培养也需要从早期开始。单纯为升学服务的教育的弊病之一,就是死抠课本上的知识,忽视甚至取消培养学生相对素质的任务, 扼杀了儿童天性中的积极因素,长此以往,就会人为地降低人的发展的总水平,造成人才资源开发上的浪费。

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把素质教育与常规教育等同起来,把绝对素质的培养看做素质教育的全部,把相对素质的培养看成是“新花样”、“搞形式”、“影响学习”,这样必然忽视相对素质的培养。另一种偏向是,认为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认为只要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搞一些竞赛活动,就是进行了素质教育。按这样的理解去办教育,不适当地去增加课外活动,会导致对绝对素质教育的忽视, 会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就相对素质的培养而言,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专业的兴趣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了解以及专业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方面,在打基础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