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机制转换的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 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塑造学生的心灵,传道授业解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现在,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物资、金融、科技等都可以引进,唯有民族素质不能引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而民族素质的提高,

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神培养,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既光荣又艰巨, 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岗位,争做贡献。使教师确立新时期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全面贯彻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使培养的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达到一定标准,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符合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质量标准。使教师确立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脚踏实地、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去追求教学的高质量的职业道德。使教师为了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自觉地遵照《纲要》对教师的要求:“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课堂 45 分钟授课的艺术水平,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使我国在 21 世纪国际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认为,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实验。为此,一要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一方面,搞理论研究的应该到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兼任校长或教师;另一方面,搞基层管理和教学的要积极参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在教改实验中得到锻炼。两支队伍结合得越好,教育改革的成果就会越大。

二要提倡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提高教学队伍。教育科研的课题和教改实验的课题是根据学校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出来的。对于实际生活中提出来的重要问题,不就事论事,而是首先把它们提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科学的探讨。通过研讨和实验,可以造就德才兼备、水平高、素质好的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有共同教育思想、能承担起教育改革重任的“群体”,而不是一两位“名师”。

在队伍建设中,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单一模式、内容、方法培养出来的单一型人才,进入中小学后又会增加一大批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

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直接影响教育改革深化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工作量标准应明令取消。根据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一体化的原则, 重新核定教师工作量指标,相应地完善教师的考核、奖励和专业职务评聘办法,从政策导向上使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为提高教师的待遇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的工资、住房和社会福利也确实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就整体来看, 教师的待遇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的伟大称号还很不相称,还远没有达到“使人羡慕”的程度。在国家财力还不宽余的情况下,一向以“安贫乐道”作为美德的教师,不敢有太高的奢望, 只求能切实做到《纲要》中提出的:“‘八五’期间,教育系统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 12 个行业中居中等偏上水

平。”在住房和其它社会福利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达到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教育工作,鼓励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鼓励优秀的师范生到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