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依德到拉康

从弗洛依德到拉康,心理分析诗学的语言学色彩日益浓厚。或许,正是由于拉康的努力,心理分析诗学的语言学渊源才暴露无遗。

弗洛依德对无意识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梦的释义》(1900)中,他发现显意与隐意的联系的语言性。即使是隐意,也被他看作与语词难以分开的“梦思”或“无意识思想”。这种“梦思”总是利用语言的“含混性”(ambiguity)去达到“化装”的目的。

其次,他在《心理分析引论》(1916—1917)中坚持了上述立场,并且更着力发掘心理分析学与语言学的亲密联系:“你们更可由和梦的工作平行

弗 洛依德:《梦的释义》,第 246—248 页。弗 洛依德:《梦的释义》,第 246—248 页。同 上,第 249、251 页。

同 上,第 249,251 页

的现象知道心理分析和他种研究的关系,尤其是关于语言思想发展的研究”。弗而在更早的 1910 年,他已专门考虑语言学家卡尔·阿贝尔的著作,强调从语言学吸取灵感:“我们对语言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应更好地懂得梦的语言,更容易地解释其含义”。据

最后,到《自多与本我》(1923)时,他的观点却发生明显改变:认为无意识是先于语言的,它“靠一些未知的材料进行”:只有“前意识” (Preconscious)才与“语词表象”(word-presentation)有关。无意识要变成意识必须先借助于与“语词表象”结合而变作“前意识”,由这里才可进入意识。弗这就等于在前期的显意与隐意之间打入一个“前意识”(语词)楔子, 似乎无意识(隐意)转而已变得与语言无关,只是前意识与意识(显意)才是语言性的。

这一改变就使弗洛依德的思想交织着矛盾:先是讲无意识是语言性的, 后来又说它是非语言性的。

法国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0)力求解决这一矛盾。与后期弗洛依德主张无意识在语言之先、与语言有别不同,拉康认定无意识象语言那样构成,它是语言的产物。这一观点不能一般地理解为“由弗洛依德转换到语言学”,而应当看到,它不过是以更激进的姿态回到前期弗洛依德去,在那里“语言学理论已内含于弗洛依德的实践中”。杰这样, 拉康结束了弗洛依德的矛盾,使心理分析学的重心真正凝定在无意识语言上。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拉康的转向称得上心理分析学内部向原初境界回归的“语言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