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与语言

拉康是如何考察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的?这首先要弄清他对语言的基本看法。

对他来说,“语言”(language)从本质上讲就是“情境”(condition)。 “情境”本来指其他事物得以存在或成立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则带有结构、规范或符码等结构语言学含义。在拉康看来,语言正是社会、主体得以存在的结构性情境。更为特殊地说,语言正是无意识得以存在的结构性情境。与弗洛依德后期主张无意识先于语言不同,拉康认为无意识正是语言“情境” 的构成物。无意识仿佛身不由己地被抛入语言情境之中。拉康有句名言:“语言是无意识的情境”。转语言既是无意识得以存在的情境,也是无意识得以“表现”(exPres-sion)的情境。换句话说,无意识由于语言才以如此方式存在, 同时,无意识在语言中存在。语言宛如先在的支配性权力网络,它把无意识切割、分节而又拼合为一个自己愿望的整体。

从语言的本质在于情境的观点出发,拉康希望建立无意识的语法。

拉康不是一般地谈论语言对无意识的“情境”作用,而是寻求这种情境

弗 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第 139 页。

据 《弗洛依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9 页。

弗 洛依德:《自我与本我》,《弗洛依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第 167—169 页。

杰 姆逊:《拉康的想象界与象征界》,《理论的意识形态》,卷 1,伦敦 1988 年版,第 106 页。

转 引自莱梅尔:《雅克·拉康》,伦敦 1970 年版,第 Xiii 页

中无意识的具体语法。为此,他求助于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的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以此取代弗洛依德的“凝缩”与“移置”。因为在他看来,这组语言学概念能更贴近无意识的语言性。

隐喻同凝缩一样具有相似性特点,即项目之间由于彼此相似而发生联系;转喻和移置也有相邻接触的特征,即一项目由于在一链条上排在另一项目之后而与前者发生联系。隐喻的独特处在于,一个显示欲望的词被另一个意义相似的词取代(如熏鲑鱼代替鱼子酱),这另一个词提供出了解无意识欲望的线索。这样,受压抑的意义通过隐喻取代了表面意义,从而披露出欲望。隐喻就成为表现无意识欲望受压抑但又可能暴露的语言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至于转喻,往往以表示部分的词代替表示整体的词(如三十张帆代表三十艘船),部分被当作整体接受;或者一个词被移位为另一个词(如弗洛依德的犯罪感被移到奥托身上),这里,词与词之间似存在无限的“能指链”(the signifying chain),可能使欲望自如地获得巧妙的“化装”。由此见出,人们的用词受无意识的支配而发生各种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其语言结构。

如此,拉康把心理分析看作语言阐释。理解无意识正如读解寓言一样, 要理解表示真意的词隐藏在哪一段叙述中;要能在简单的失言中看出潜台词;要由一声叹息品出其包含的戏剧性经历。也就是说,要象读解寓言作品那样读解无意识结构。

拉康对无意识语法的研究是新颖的,比弗洛依德更实际地架设起沟通无意识学说与语言学的桥梁。但这与其说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无意识的语言性, 不如说只是证明无意识“象语言一样”,并同语言交织在一起,从而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去探讨。显然,他所谓无意识的语言性严格说只是“拟语言性”, 不过这恰是拉康的实际贡献所在。这样,无意识不再是弗洛依德那种前语言或非语言的非理性冲动,而是凭语言学可以求得科学掌握的秩序内事物。

然而,拉康并不认为无意识真的完全可以获得科学上的明晰性。相反, 他相信,无意识内部充满异已、陌生、神秘甚至颠覆性力量。正是由于如此, 他的思想既有结构主义的中心说、整体化、科学化色彩,又有后结构主义的移心化、碎片化和反科学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