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解的语言性

既然存在作为存在—理解是语言性的,那么,对艺术品的理解必然是存在—理解的一部分,因而也就是语言性的。加达默尔指出:

阐释学⋯⋯包括整个艺术领域及其艺术问题。每一部艺术作品⋯⋯ 就必须象每一个不同地被理解着的本文一样被理解,而且这样的理解应是能成立的。加

他一面想捍卫康德以来艺术的审美纯洁性理想,一面又不希望由于过分突出这种审美特殊性而损害本文理解的普遍性,对这一矛盾采用了如下调和办法:把语言性的艺术理解(审美),看成更根本的自我的存在—理解的意义充满的范例。这样,艺术就被置放在人的自我理解的视界上了。这同时意味着,艺术理解的语言性必然在于艺术品与人的存在—理解的相关性。

艺术品,如诗、小说、绘画或雕刻等,总是与人的存在—理解相关的东西。例如,我的面前摆着歌德的杰作《浮士德》(1832)。它决不与我无关, 而是对我有所述说,期待我去理解。它不仅仅作为十九世纪的历史文献对我述说,而且作为活生生的文化传统与我相遇,同我交谈。这时,我阅读它, 便是理解它对我的含义。这样,我对它的理解就同对我的理解联系起来,或者干脆说,对它的理解上成为我的自我理解。难怪加达默尔说:艺术理解“必须统摄入每个人的自我理解之中。”理解一部艺术品,“并不仅仅意味着去历史地重建作品在当中具有其原来含义和功能的那个‘世界’”,而是将这种体验“统摄入个人对于世界的自我定向和个人自我理解的整体之中。”加达默尔还不厌其地论证说:

艺术的语言确切地由这样的事实构成:这语言对着每一个人的自我理解说话,并通过它自己的同时性而不断地予以呈现。加

每一个体验普艺术作品的人都整个地把这种体验纳入到自身之中, 即纳入到他整个的自我理解中,艺术作品在这自我理解中才对他来说意味着某种东西。加

由此,不难梳理出艺术理解的几条基本规定:

首先,艺术品并不是纯粹独立的客体,而总是与理解它的人相关的东西; 其次,艺术理解并不旨在领会或还原创作者的原意,而是要发现对理解

者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再次,艺术理解要求把理解者自己带入对艺术品的理解之中,从自己出

加 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42 页。

加 达默尔:《美学与阐释学》

加 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译本,第 37 页。

发去理解艺术品,同时,又反过来借助对艺术品的理解而最终理解自己; 最后,因此,艺术理解归根到底是人的自我理解,即对自我的存在的理

解,这正构成艺术理解的语言性。这四条规定显示,艺术理解虽然属于语言行为,但却又是人的存在行为。这就表明,艺术理解的语言性,其实又是指艺术理解的存在性(本体性)。

例如,我们从《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幕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片泥沼延展在山麓,

使所有的成就蒙垢受污; 目前再排泄这块污潴, 将是最终和最高的任务。我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

虽然还不安定,却可以自由活动而居住。原野青葱,土壤膏腴!

人畜立即在崭新的土地上各得其趣。勇敢勤劳的人筑成那座丘陵,

向旁边移植就可以接壤比邻! 这里边是一片人间乐园,

外边纵有海涛冲击陆地的边缘, 并不断侵蚀和毁坏堤岸,

只要人民同心协力即可把缺口填满。不错!我对这种思想拳拳服膺,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淹没无闻。—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歌

当这段语言作品被摄入我的眼帘,它就不再是与我不相干的陌生异己物,而是与我的自我理解相关联的对象,是我的存在的组成部分。比方说, 我是一位十六岁的中国中学生。我具备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尤其对大文豪歌德及其《浮土德》只是略知一二,更谈不上了解他创作这部毕生之作的原初意图。这其实并不是最要紧的事。因为,加达默尔告诉我,理解艺术品, 重要的不是理解创作者意图,而是理解自己的存在。只要我对人生充满热爱, 满怀理想并愿意为之艰苦探索,那么,我就具备了与这段作品“对话”的读者资格。

歌 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66—668 页。

我可能无力“猜”透浮士德的这段“天鹅绝唱”所蕴含的深厚哲理,这是我的中学学力尚难以企及的。但毕竟我可以凭自己的现有能力和对人生的探索精神,去领会它对我的意义。这时,浮士德就不是在向别人而是在向我表述他的人生体验和理想,并呼吁或邀请我去同他交谈。他告诉我,人生的“最终和最高的任务”是,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追求自由的生活,把贫瘠、污浊的荒地改造为美丽、富饶的“人间乐园”。这自然会使我想到浮士德在此之前说过的另一席话:

我有勇气到世界上去闯荡, 把人间的苦乐一概承当。 不怕和风暴搏斗,

便是破釜沉舟也不慌张。我要投入时代的激流! 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 让苦痛与欢乐,

失败与成功, 尽量互相轮换;

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这些话语句句敲击我的心弦, 激发我生命的热情。在我心里,它们同我们古代哲人的话形成惊人的一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东西方人生“智慧”交织一体,使我对自我存在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初步领悟到浮士德的历尽人世沧桑才获得的宝贵的“最后结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只有执著、顽强地去追求人生自由,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类生活理想:“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而对这种人生图景的体验,该是多么“美”的“瞬间”,“至高无上的瞬间”!此时,我的这些话语上的理解就不再只是语言性理解,而同时也是存在性理解,即是语言性理解所创造并构成的存在性理解。也就是说,我对《浮士德》的语言性理解,创造并构成我的存在,更新我的生命。这表明,语言并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根本上是人的存在方式。有了上述具体讨论的基础,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加达默尔精心独创的一些

语言学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