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例题

例 1 判断下列各组三角形是否全等?

  1. 腰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 2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2. 腰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 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3. 两个锐角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4.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说明:为区分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本例编排了一组既有联系, 又易于发生混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单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类同的知识。)

例 2 已知:AB=AE,AC=AD,AC⊥AD,AB⊥AE。

  1. 求证:△ABC≌△AED。

下面的“证明”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加以改正: 证明:∵AC⊥AD,AB⊥AE(已知)

∴∠CAD=90°,∠BAE=90°(垂直的定义)。

∴∠CAD=∠BAE(等量代换)。在 △ABC 与 △AED 中 : AB=AE(已知),

∠CAD=∠BAE(已证), AC=AD(已知),

∴△ABC≌△AED(SAS)。

  1. 求证:BC⊥BE。

(说明:本例(1)中,设计了学生几何学习中思维不慎密的一种常见毛病,通过辨析,使这类错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克服。设计本例(2)是为了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ABC 绕着 A 点旋转 90°,即可与△AED 重合, 所以 BC 也同时绕着 A 点旋转 90°与 AE 重合,故 BC⊥ED。)

例 3 已知:AB∥CD,AD∥BC。AC,BD 相交于点 O。

(1)若要证明 OA=OC,OB=OD,就要证明哪一对三角形全等?而要证明这对三角形全等,又应先证明另外哪一对三角形全等?

例 4 已知:AD=BC,AB=CD。求证:AD∥BC,AB∥CD。

(说明:例 3 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发散思维的又一次渗透; 第二层次

要求学生在探索尽可能多的结论的基础上,独立分析这些结论导出的先后和层次。事实上通过例 3 的研究,准确的添置辅助线解例 4 也就“水到渠成”。同时也是“把研究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三角形的问题”。这种“问题转化”的思想方法的早渗透,为后续四边形学习作好准备。)

例 5 已知:AD、BC 相交于点 O,过点 O 的直线分别交 AC、BD 于点 E、F, 且△AOE≌△BOF。

求证:△COE≌△DOF。

(说明:本例以“三角形全等”的形式给出条件,并不常见。题设中没有给出与结论直接有关的条件。本题对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要什么找什么”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