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理的引入

在引入定理时,教师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提出目的明确,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问题,以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获取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引入定理 P 时,笔者设计了一组问题,先让学生去思索、去猜想、去验证、去发现结论。

  1. 若 l1∥l2∥l3,l4∥l5,A1A2=A2A3,则 B1B2 与 B2B3 相等吗?为什么?

  2. l1∥l2∥l3,A1A2 则 B1B2。与 B2B3

    还会相等吗?用刻度尺去量线段B1B2、B2B3 的长,验证你猜想的结论。

  3. 如何用文字语言表述问题 2。

  4. 直线 lA、lB 被三条以上的平行线所截,若 l1∥l2∥l3∥l4⋯,

    A1A2=A2A3=A3A4=⋯成立,则 B1B2=B2B3=B3B4⋯⋯成立吗?若成立,如何用文字语言表述这个问题。

而后,针对这四个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概括,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纠正或适当的补充,从而得出定理 P,板书定理 P。把多余的线擦去,保留梯形 A1A3B3B1,便成了图 4,即在梯形 A1A3B3B1 中,A1A2=A2A3,

A2B2∥A1B1,则 B1B2=B2B3,这就是课本第 193 页上的推论 1,板书推论 1。在

图 2 中,l4 不动,l5 向左移动,使 l5 与 l4 交于点 A1,把多余的线擦去, 保留三角形 A1A3B3,便成了一个图,即在△A1A3B3 中,A1A2=A2A3,A2B2∥A3B3, 则 A1B2=B2B3,这就是课本第 193 页上的推论 2,板书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