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鼓的由来

在美洲的小安的列斯群岛的特列尼达和多巴哥,每年的十一月都要举行音乐节,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音乐节。全国上下进行长达一个月的巡回演凑,动听的钢鼓音乐为这个景色如画的岛国增添了无限的欢乐,这种钢鼓乐器是如何诞生的呢?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特列尼达和多巴哥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样,都加入了庆祝战争胜利结束的狂欢中。在游行庆祝时,有人把炼油厂丢弃的、可以装五十五加伦油的油桶取来当作乐器来喧闹气氛。谁知, 气油筒却发出了音色明亮甜美的声音,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经进一步的摸索,改进、试验、人们终于在原来气油筒的基础上制造出新的乐器—

—“钢鼓”来了。

这种钢鼓,是截取汽油桶底部一节,使桶底朝上并把它弄成锅形;再在上面开凿线槽,并把锅面分成面积和四度不等的几个小块,就成为一个“钢鼓”,钢鼓的鼓槌是顶端裹有橡皮的两根橡木棒,用两根小木棒在鼓面上按着一定的部位、顺序敲击,同时改变敲击力度,就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音阶。因此一个技巧娴熟的钢鼓乐队,足以演凑出弦乐、木管、铜管或管风琴的音响效果。

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波,而波则是声源振动产生的。从共振角度讲, 一种好的乐器,要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主要看它的谐音是否很丰富,对乐器本身而言,则是看它共振时是否包含有高次频率的谐振,如果乐器共振的振动频率很丰富,则发出的声音中就会包含有丰富的谐音,我们听起来就会觉得悦耳动听。乐器共振频率除与演凑者击打手势,力度,速度有关外,还与乐器本身的形状、大小、材料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决定了乐器的固有频率,人们根据不同乐器具有的不同固有频率,采用不同的演凑方式,就可以获得包含不同泛音和颤音(谐音)的乐声,给人以不同的享受,有时我们按一定节凑敲击铜盆或面盆也会感觉音色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