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洞

1798 年,拉普拉斯写道“如果一颗发光的星体,其密度和地球相等,

其体积比太阳大 250 倍,那么由于星球的引力,它的光线将达不到我们这里。因此,宇宙间最大的一些发光的星球有可能是看不见的。”实际上, 用牛顿力学公式计算逃逸速度 V 时,有

  1. mV 2 = GMm ,

  2. r

V2 = 2GM / r

其中 G 为万有引力常数,M 为星体质量。当 r<2GM/c2 时,逃逸速度 V

>C,也就是说,此时光线不能从该星体逃逸出来到达我们这里,我们看不到这个星体,因此我们称之为黑洞。

人们很自然地会问,既然我们看不见黑洞,又怎么会知道宇宙中是否真正地存在黑洞呢?黑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用牛顿力学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以后,人们对黑洞的认识才慢慢清楚了。

1939 年,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提出,天体演化的终点可能是中子星, 并用广义相对论考察了恒星的平衡状态。研究发现,由冷中子构成的星体, 如果该星体的质量很大,则它将继续不断地无限坍缩,而绝不会达到平衡。并断定没有物理规律能干预或者至少抑制星体坍缩而形成黑洞。因此可以说,黑洞是死亡了的星体,是星体演化的终点。

随着黑洞天体物理学各方面的进展,以及现代测量手段的提高,现在比较公认的黑洞候选者有天鹅 X—1,规座 X—1,大麦哲云 X—1,X—3, 和英仙座附近的 X 射线源。

那么,宇宙中的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比较公认有三个过程可能导致引力坍缩形成黑洞。一是质量足够大的恒星(质量为太阳质量的 1~ 50 倍),随着其年龄的增加,就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形成黑洞。二是在星系的中心区域密集着许多恒星,形成星团,随着时间的推进,星团的演化使得星团中心区域越来越密。结果导致了恒星之间的相互碰撞,引起了恒星的破裂,这些破裂的恒星形成一个单一的超级大质量的物体,由于引力的作用,这个物体又能坍缩成黑洞。三是生来就有的原始黑洞。非常早期的宇宙物质的密度极高,在这个阶段密度的不均匀性又能会引起黑洞的产生。

应当强调一下,目前有关黑洞的理论还仅仅是一种假说,当然是一种非常合乎情理的假说。我们对黑洞的了解还很肤浅,有关黑洞的一些问题我们仍然莫名其妙和无法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