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顿散射
1927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康普顿,出生于 1892 年 9 月 10 日, 美国一个长老协会会长家里。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康普顿效应”。
将钼(一种金属元素)在真空下加上高压,即发射 X 射线,让该 X 射线穿过狭缝,以很小的入射角(掠射)到一块晶体表面上,晶体可以作为X 射线的衍射光栅,X 射线经表面反射后发生衍射。通过探测器就可以探测到 X 射线的衍射图象。康普顿在不同角度探测衍射波时,发现衍射的 X 射线波长发生了变化,除存在一种与入射波长相同的 X 光外,还包含了一种随角度而变化的、波长变长了的 X 射线,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要借助于光量子观点了。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既是电磁波,同时又具有粒子的特性。X 射线是一种波长较短(波长约为 1Å 量级,比可见光小 1000 倍)的电磁波, 同样具有粒子的特点”这样,当 X 射线遇到晶体中的电子时,就会与电子发生碰撞,就好似两个小球的碰撞一样,如上图示,根据动量及能量守恒, 它们得到下列两个方程式:
动量守恒:(mυ) 2 = ( hν)2 + ( hν′ )2 − 2( hv)·( hv′) cosϕ
c c c c
能量守恒:hv=hv′+ 1 mυ2 ,
2
由此可解出,
c c h
γ ′ - γ = m c
(1—cosϕ),
h
或者λ − λ ′’=△λ= m c (1 - cosϕ) = 0.024(1—cosϕ)。
上述公式中,h? ,h? ’分别是碰撞前后 X 射线的能量,λ为波长,在与入射方向成 90°的方向上,波长变化最大,其大小为
△λ=0.024Å
通过这个实验更进一步证明电磁波具有量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