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沙皇俄国的关系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自唐朝以后的历代中央政府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中国各族人民,对开发这一地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当明末清初满族八旗军致力于与明军和农民军作战的时候,沙皇俄国已经在辽阔的西伯利亚陆续建立起了侵略据点,并在 17 世纪中叶逼近中国的东北边境。1643 年(明崇祯十六年)冬,沙俄雅库次克督军戈

① 《清仁宗实录》卷二七四,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② 《清仁宗御制诗三集》卷十六,《有感五首》。

① 戴逸:《简明清史》第 2 册,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10 月版,第 79 页。

洛文派出以波雅科夫为首的由 132 人组成的远征军,携带枪枝弹药翻越外兴安岭,侵入中国境内精奇里江地区。当地的达斡尔人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波雅科夫率领的强盗却对达斡尔人村庄大肆劫掠,达斡尔村民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自己的家园,用简陋的武器同侵略者进行搏斗,打死了 10 名侵略军。这是中国黑龙江地区居民的第一次武装抗俄斗

争。1649 年(顺治六年),沙皇俄国又派出以哈巴罗夫为首的 10 名哥萨克,越过外兴安岭,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第二次武装侵略,在桂古达尔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他们共杀死了大人和小孩 661 人,还抢走

妇女和儿童 361 人,全村只有 15 人幸免于难。1653 年(顺治十年),清政府为抗击俄国侵略,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并于 1660 年(顺治十七年) 肃清了流窜在松花江流域的斯捷潘诺夫率领的沙俄侵略军。但俄军仍盘踞在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以后又侵占雅克萨。俄军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建立堡寨,设置据点,强征贡税,迫害当地中国居民。

清政府为确保东北这一满族的发祥之地不受侵扰,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和统一了台湾后,开始作武装驱逐沙俄侵略者的准备。1682 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到盛京(今沈阳)谒陵后,亲自到松花江上视察边防情况。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2 月,康熙帝下令由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统军 3000 多人,分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在清军的强大炮火攻击下,俄守军托尔布津被迫开城投降。清军在得到俄军决不再到雅克萨骚扰的许诺后,释放了俄军俘虏,平毁雅克萨城, 还驻瑗珲。这就是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托尔布津率俄军从雅克萨退到了尼布楚,但野心不死。不久,托尔布津在得到了增援后,再次侵占雅克萨。沙俄侵略者这一背信弃义的行径,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极大愤慨。1686 年(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下令再次讨伐。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所部 2000 人再次进攻雅克萨,围城数月,托尔布津被击毙,800 余俄军,只剩下 66 人,危城旦夕可下。沙俄政府的军事侵略未能得逞,只好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为了表示和平谈判的诚意,清政府于 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主动下令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这就是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1689 年(康熙二十八年),以索额图为首的中国使团和以戈洛文为

首的俄国使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经过艰难曲折的交涉,双方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条约禁止彼此越界入侵,双方不得收容逃亡者,两国人民持有“路票”(即护照)者,可以往来贸易等等。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双方代表在政府事先指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做出一定的让步,达成了协议,明确划分了中俄的东段边界。条约签订后的 100 多年间,中俄东段边界相对平静,两国人民间的和平往来和贸易也有所发展。

1727 年(雍正五年),中俄双方就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蒙古地区的边界划分问题,签订了《布连斯齐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1728 年(雍正六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对《布

连斯齐条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条约在边界问题上,内容与《布连斯齐条约》相同,除中俄北部边界外,又重申《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东部边界的乌第河地区仍暂不划分的规定。此外,还规定了中俄通商及文化交流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