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

清初,我国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早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1. 世纪中叶以后,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准噶尔部

的封建领主噶尔丹自立为汗,势力日益强大,不但统治了厄鲁特 4 部, 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此时,沙皇俄国为向外扩张,企图攫取中国的西北、东北和北部领土。噶尔丹为实现其割据一方的野心,与沙皇俄国勾结起来,进攻喀尔喀蒙古。噶尔丹还率骑兵数万,企图乘机南下。喀尔喀蒙古向清朝中央政府求救。清政府一方面妥善安置喀尔喀蒙古,一方面责令噶尔丹退兵,并归还喀尔喀牧地。噶尔丹不但不从,反而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以追击喀尔喀为名,于 1690

①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四。

年(康熙二十九年)率 2 万多骑兵向内蒙大举进攻,前锋到达距北京 900 余里的内蒙古乌珠穆沁部,这种紧急形势极大地震动了清中央政府。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帝先后 3 次亲征。

1690 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军与噶尔丹会战于距北京仅 700 里的乌兰布通(今克什克腾旗境内),噶尔丹大败而逃。为彻底粉碎噶尔丹叛乱并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特别是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清政府于 1691 年(康熙三十年)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康熙帝亲临会议, 并应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在喀尔喀蒙古三部实行盟旗制度,编为左、中、右 3 路,划分为 34 旗,在行政管理上与内蒙古相同。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封建主原来的汗号以外,将蒙古贵族原有的各种称号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封爵。1695 年(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率骑 3 万再次进犯,清军在康熙帝率领下将叛军击溃,噶尔丹乘夜逃走。1697 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宁夏,噶尔丹走投无路,最后染病而死。

噶尔丹败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对清政府表示臣服。但当其势力逐渐强大后,也走上叛乱的道路。他不仅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而且于 1717 年(康熙五十六年)派兵进入西藏,杀拉藏汗,使西藏陷于混乱

之中。为稳定西藏局势,康熙帝在 1720 年(康熙五十九年)派兵入藏。在西藏人民帮助下,迅速地驱逐了叛军,使西藏的局势稳定下来。

1727 年(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准噶尔部陷于内乱之中。1754 年(乾隆十九年),准部贵族阿睦尔撤纳率众投归清政府,受封为亲王。1756 年(乾隆二十一年),阿睦尔撒纳因作厄鲁特四部总台吉的企图破灭,遂与沙俄勾结在伊犁发动叛乱。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出兵平叛,阿睦尔撒纳兵败逃至俄国。沙皇俄国百般回护阿睦尔撒纳,虽经清政府再三交涉,只是在其死后,才将尸体送交清政府官员验视。

以阿睦尔撒纳之死为标志,准噶尔部封建主的长期叛乱活动终于被镇压下去。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都统等官,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地区的统治。对原来属于准噶尔部的唐努乌梁海等地区,清政府也加强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