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

工业革命是在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千百万手工劳动者被排挤、破产和失业,造成庞大的劳动后备军。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采取大幅度降低工资、尽量延长劳动时间、不断增强劳动强度、廉价雇佣童工和女工等办法,工人的工作状况更加恶化。据统计,1809—1811 年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比 1759—

1768 年降低了 35%①。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使广大工人群众的生活异常困苦,工人被迫栖身在矮小、阴暗、潮湿的窝棚里,甚至根本没有栖身之所。在工人居住的贫民窟里,猩红热、伤寒、霍乱、天花等传染病盛行。再加上恶劣的劳动条件,工人们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死亡率极高。1840 年,英国工业区利物浦的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 平均寿命只有 15 岁,工人们的孩子有 57%以上不到 5 岁就死掉了。

工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一诞生便开始了。无产阶级初期的斗争以捣毁机器、破坏工厂为主要形式。早在 18 世纪 60 年代, 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的机器就曾被砸毁。1779 年,兰开夏约 500 名织工率先起事,得到煤矿工人的支援。他们集合 8000 余人攻打纺织厂,捣毁机器、烧毁厂房。政府调集大军,用血腥的手段才将其镇压下去。

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历史上把破坏机器运动叫做“卢德运动”。 19 世纪初年,卢德运动蔓延到全国各个工业区,中心在诺

① 于文霞:《国际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6 月版,第 5 页。

丁翰。资产阶级对卢德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1769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对破坏机器和厂房者处以死刑的法令,1813 年又在新颁布的《捣毁机器惩治法》中重申了这一规定。

工人破坏机器的行动不但没有阻止住机器的广泛使用,而且也没能改变工人阶级自身的悲惨处境。斗争实践使工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选择新的斗争途径和手段。工人们进而采取罢工斗争的形式,为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而展开了经济斗争。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工人的罢工斗争此伏彼起。1810 年,北海岸矿工罢工;1812 年,苏格兰纺织工人罢工;1816 年,南威尔士矿工和炼铁工人罢工;1818 年,兰开夏纺纱工人罢工;同年,苏格兰矿工罢工。这些罢工还带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虽然斗争也取得一些胜利,但多数由于工人斗争的无计划、无组织、目的不明确和内部的不团结而归于失败。工人群众从斗争中朦胧地意识到,必须联合起来,互相支持, 打击共同的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罢工斗争。因此, 在这些斗争中,早期的工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94—1796 年间,英国的羊毛加工业工人、缝纫业工人中间建立起了最初一批工人团体。1816 年,格拉斯哥纺织工人工会成立。1818 年, 苏格兰矿工已经强大到能进行总罢工的程度。英国政府于 1799—1800 年颁布法令,禁止工人罢工、结社,但工人们仍然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方式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824 年,政府被迫取消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此后工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还改进了农业机器,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劳动效率的提高也使农村劳动力与城市一样出现了剩余。到 1815 年,由于历时 22 年的对法战争结束,使得粮价猛烈

下跌。1813 年,小麦每夸特为 109 先令,而 1815 年仅值 65 先令,土地

贵族和农场主降低工资,把跌价的负担转嫁给了农业工人。于是,从 1816

年起,东部各郡小麦产区到处出现农业工人的暴动,其数量高达 1500 余起。1830 年,由于严重的农业灾害以及打谷机的使用排挤了手工打谷, 农业工人的暴动再次高涨,主要表现形式同卢德运动非常相似,农业工人们在暴动过程中捣毁打谷机。在此期间,流传着用斯温大尉的名义散发的一封信,其中有宣称“今年我们要毁坏谷堆和打谷机”等内容,后来,便称这种农业工人的暴动为“斯温暴动”。

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运动中,工商业资产阶级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日益壮大,经济实力大增, 社会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在 18 世纪的选举制度下,他们也同工业无产阶级一样,被剥夺了选举权。因此, 他们便在 18 世纪 60 年代掀起了一个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运动,史称“英国资产阶级急进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急进运动是从 60 年代初的“威尔克斯事件”开始的。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不满足于“虚君”地位,依靠托利党的支持,企图剥夺国会的权力,恢复封建专制制度。1761 年,在托利党在国会中不占多数的情况下,乔治三世任命其亲信、托利党人布特组织“国王之友派” 内阁。这一措施违反了由国会多数党组阁的惯例,甚至布特本人还不是议员。布特出任首相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人们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国

王之友派”内阁。在这种形势下,一位新闻记者出身的下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代表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意志出来攻击国王和布特。他在《大不列颠人》报上重申国王和国会各自的权力,尖锐地抨击乔治三世的专横。乔治三世下令以败坏风化的罪名没收这一期的报纸,并逮捕了威尔克斯,下院逢迎国王的意旨,取缔了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但是,布特也因为这个事件而声名狼藉,不得不辞职。

经过威尔克斯事件后,乔治三世稍有收敛,对国会有所让步。但由于首相人选仍是国王提名后再交国会投票,因此,内阁还是掌握在“国王之友派”手中。 1768 年,威尔克斯参加下院议员的竞选,虽屡经当

选,屡经除名,但却终于在 1771 年再次当选后获得国会承认。

威尔克斯的胜利进一步促进了急进运动的展开。工商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发表了许多文章,不但攻击乔治三世,而且还进一步抨击腐败的国会选举制度,要求实行改革,扩大选举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国会的选举仍然维持在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区中进行。但时过境迁,从前曾经是繁华的城镇,到 18 世纪已经变成荒无人烟的野地,当时称之为“衰败城镇”。但就是这样的“衰败城镇”, 却仍然还保留下院中的议员席位。例如,到 18 世纪中叶时,博塞尼已经

成为只有 3 家农舍的小村,其居民却有权利选出两名议员到下院去;而邓维奇这个海岸城市早已沉没到海底,却还保留下院的席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主垄断了这些“衰败城镇”的选举,把自己的人“选进”下院中去。18 世纪中叶,下院中差不多有一半的议员是从“衰败城镇”选出来的。相反地,经过工业革命,有些昔日的荒野已经成为烟囱林立的大城市,在下院中却没有一席之地。这样的选举制度实际上剥夺了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因此,在急进运动过程中,工商业资产阶级自然把腐败的国会选举制度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为了有组织地进行活动,急进派在 1769 年成立了“权利法案保卫协会”,在伦敦展开活动,举行群众集会和签名活动,向国会呈递请愿书。1780 年,急进派又成立了“宪法报道协会”,主张国会改革。

此后的一个时期中,英国内阁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员动荡。1783 年 12 月,托利党人小威廉·庇特组成新内阁,出任首相。

小威廉·庇特首先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于 1794 年宣布《人身保护法》停止生效,并颁布了一系列禁止集会的法令,宣布民主组织为非法,组织者处以叛国罪等。

在经济上他推行有利于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措施。在对外方面则进一步降低关税,以使英国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他还于 1786 年同法国缔结商约,使法国成为英国商品的市场。他不遗余力地干涉法国大革命, 并占领了法属印度殖民地和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岛屿。在对内方面,采取放任主义政策,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既然在经济上得到了满足,便不再继续热心于政治改革了。从此,英国资产阶级急进运动便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