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传布及其被禁止

清朝入关后,留居北京的一部分耶稣会传教士仍得到清朝统治者的信任。传教士汤若望被任命掌管钦天监,负责编修历法。由于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天主教在中国大陆的传布范围有了较大的发展。到顺治末年,传教士的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到康熙初年,全国有 28 个城市都

设有天主教堂,共有教徒 10 万余人。

天主教势力在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一部分清朝官吏的警惕。1660 年

(顺治十七年),徽州人杨光先指责汤若望造历有误,得到辅政大臣鳌拜、苏克萨哈等人的支持,清政府决定处死李祖白等 5 名钦天监官员, 汤若望免死,由西堂迁到东堂,其他寄居内地的传教士,一律驱至澳门, 禁止到内地传教,杨光先接任钦天监监正一职。

1668 年(康熙七年),长大成人的康熙帝起用传教士南怀仁任钦天监监正。此后,在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北京,在清廷任职。他们有的从事天文历法,改造北京的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 有的出入宫廷,充任皇家教师,给康熙帝讲授数学、天文、物理知识; 有的将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传到中国;有的在清宫造办处指导工人制作自鸣钟和其他机械;还有的协助清政府在各省进行实地测绘,制作全国地图。

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是,传布科学文化仅是他们来华宣传天主教的一种手段,同时,他们还积极刺探消息,盗窃情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清政府的许多机密文件都被传教士传到国外,如有传教士参加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当时的机密地图,记载了各省的疆域、山川、田赋、民情、特产等,在其绘成不久,巴黎就出现了副本。清政府在与沙皇俄国进行边界谈判时, 担任翻译的传教士向俄国索贿讨好,把中国的内部机密和谈判策略都泄露给俄国,甚至帮助俄国人收买中国官吏,使中国在《布连斯齐条约》的谈判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传教士还干涉中国内政,参与康熙晚年各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

传教士的不法活动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原来对传教士颇有好感的康熙帝也隐约觉察到欧洲国家将成为中国很大的威胁:“海外如西洋诸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①。因此,到康熙末年,清政府开始加强对传教士在内地传教的限制。雍正即位后,规定除少数传教士留京在内廷和钦天监效力外,禁止传教活动,关闭各省教堂,各省传教士全部迁往澳门,令其搭船回国。1785 年(乾隆五十年)和 1811 年(嘉庆十六年),清政府又先后制定了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1837 年(道光十七年),传教士中担任钦天监监正的高守谦回国,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到此结束。但不久以后,鸦片战争爆发,欧洲传教士卷土重来,

① 《东华录》,康熙朝,卷二十四。

西方国家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进入到另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