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特琳娜二世的贵族帝国

1725 年彼得去世,此后的 37 年中,俄国显贵复起,出现了大贵族

争权夺势的混乱政治局面,发生了 5 次宫廷政变,一直到叶卡特琳娜二世即位,俄国才从混乱之中稳定下来。叶卡特琳娜二世标榜开明君主制, 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发展工商业和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使俄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为实现政治上的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叶卡特琳娜二世以加强农奴制来稳定贵族情绪,将大量土地连同农奴一起赐予贵族。在农奴制贵族庄园形式下,农业发展起来,使用农奴工人的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了。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下令取消工业专利权,宣布工商业自由,而且允许贵族经营工商业。对外继续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凡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不准进口,本国不能生产的急需商品则可免税进口。在各种政策的促进下,俄国工商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8 世纪60 年代,手工工场已由彼得一世时 240 家发展到 663 家,90 年代更是发

展到 1200 家以上。其中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手工工场最为发达。在这些工场中,已经出现了自由劳动力。60 年代国家工场中雇工占全体工人的 25%,18 世纪末则达到 60%。进入城市的农奴,有的经营商业而成为资本家,有的成为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发展。随着工业产品的增长,俄国的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向欧洲输出的农产品也不断增加。1762 年的对外贸易额为 2100 万卢布,1780 年则增至 3000 万卢布。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雇佣关系的发展,与占统治地位的农奴制度

很快发生了矛盾。许多资产者已十分富有,大批工人已是雇佣劳动者, 但他们在法律上仍然没有自由,仍然是农奴,仍然要向主人缴纳代役租。更重要的是,封建农奴制度使自由劳动力很难游离出来,而且使国内市场异常狭小,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 18 世纪起,资本主义同农

奴制度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到 19 世纪,矛盾急剧尖锐起来。

反动的农奴制激起了广大农奴的反抗斗争。60 年代曾发生 40 次农民斗争。1773—1775 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普加乔夫起义。起义带有鲜明的反农奴制的性质,提出“土地与自由”的口号,宣布解放农奴,把地主的土地、森林、牧场、池塘等分给农民,废除兵役义务和各种捐税,惩办贵族。起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起义的除俄罗斯人外,还有鞑靼人、玛里人、巴什基尔人。乌拉尔工场的工人也参加了起义。农民军有着较强的组织性,还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军队法庭和军需供应机关,制定了募兵条例,两年中转战于莫斯科以东的广大地区。沙皇政府派大批军队进行镇压。1775 年 9 月普加乔夫因被叛徒出卖,被捕遇害。起义被镇压下去。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农奴制度,增强了人民反抗农奴制度的决心。

镇压起义后,叶卡特琳娜二世以开明君主制名义加强了贵族专政, 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机构的措施。1775 年她实行省政改革,将全国重划为 50 个州,每州人口约 30—40 万;州下设县,每县人口约 3 万,州长直接受沙皇控制;县设行政警察机构,内有警察长和两三个从贵族中选出的委员,贵族除享有沙皇赐予的原有特权外,还参与地方行政管理。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镇压农民起义、加强贵族政治和促进经济发展,到 70 年代后俄国封建统治达到全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