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尖锐化

北美各殖民地建立以后,英国仅将它看成是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因此,对殖民地始终采取控制政策,不允许其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经济。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696 年,英国政府将自 1660 年起设立的管理殖民地的两个机构—

—海外拓殖总会和贸易总会合并成为贸易与殖民地局(简称贸易局), 制定控制北美殖民地的具体政策和业务。这样,就加强了对殖民地进行统治的行政机构。

在经济上,英国从贸易和工业等方面进行了种种限制:

1650 年和 1651 年克伦威尔颁布的《航海条例》虽然主要目标是打击荷兰,但同时对殖民地也是一种限制,使殖民地不能使用自己的船只运输产品出口。

1660 年,颁布的《列举商品法》中规定,殖民地的商品如烟草、砂糖、棉花、靛青等只能输往英国,若运往欧洲其他国家,必须先在英国卸货,由英国商人转手再输往外国。颁布这项法律的目的,显然是想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工业原料供应地,使英国工业资本家买到廉价原料。

1663 年,英国又颁布《主要商品法案》,其中规定,除少数几种商品以外,凡北美殖民地从欧洲进口的商品,必须首先在英国靠岸卸下, 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改装英船方可运往殖民地。此项法案的目的在于保护英国商品在北美的市场,以便与欧洲其他国家竞争。这项法律是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的第一步。此后,英国又在殖民地设置税关,以征收英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的商品入口税。

这些规定,将殖民地的全部对外贸易都控制在英国手中。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初,英国感到殖民地工业发展甚速,殖民地商品有与宗主国商品竞争势头越来越激烈,因此,又开始实行限制殖民地工业发展的政策。1669 年,禁止北美殖民地之间运销羊毛、棉纱和毛织

品,以保护英国羊毛产品在殖民地的销路。第二年,英国国会又取消英国本土的羊毛织品出口税,使其有力量与殖民地生产的毛织品竞争。

由于北美的波士顿、纽波特和纽约等城市发展为制帽业的中心,到1732 年,英国政府又在北美殖民地颁布《制帽条例》,禁止将帽子由一个殖民地运往另一个殖民地去销售,并且规定帽业的雇佣工人不得超过两名。

1750 年,英国国会又通过《制铁条例》,规定殖民地的铁块、铁条输入英国时可以豁免入口税,但同时禁止殖民地建立制钉和制铁工业, 强迫殖民地购买宗主国的高价工业品,甚至连纽扣和钉子等微不足道的轻工业品都要由英国商人向殖民地销售,以换取廉价工业原料和农产品。该条例的倡议人之一查坦姆在解释这一条例时毫不隐讳地说:那怕是一枚小铁钉,我们也不允许在各殖民地制造。

英国采取这种遏制殖民地工业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是,在经济方面,使北美殖民地成为英国国内工业制成品倾销的市场,成为供应英国国内工业生产的原料基地。这种工业制成品和原料的不等价交换, 保证了英国贸易额的顺差,使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巨额利润。在政治方面,割裂各个殖民地,使其相互之间尽量少地发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以利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稳固统治。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严重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种植园主的利益,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不满和愤怒。

不过,18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英国正忙于“七年战争”,无力严格执行这些政策。许多北美殖民地的工商业者置英国法律于不顾,照旧生产英国所禁止的商品,并大规模地从事走私活动。因此,北美的工商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碍。到 18 世纪 60 年代,虽然农民家庭手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仍占压倒的优势,但是已经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在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不断增多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较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新英格兰及中部殖民地的工业技术有的已达到欧洲的先进水平。铁制品不仅运往南部殖民地,而且也行销于西印度群岛。生铁和铁条的出口量在 1745 年为 2000 吨,到 1771 年猛增至 7500 吨。在各工业部门中,发展最为突出的是中部和北部的造船业,其生产出来的船只,质好价廉,连英国都大批购买殖民地的船只。1775 年,英国用于海上贸易的船只,有 30%是从北美购到的。到 1775 年,北美殖民地从事运输货物的船只达 2000 艘,水手 3.3 万人。造船业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捕鱼业的迅猛发展。18 世纪 60 年代,新英格兰的捕鱼业平均每年总收入达 25.5 万美元,其渔船甚至能远航至南美和非洲海岸。由于商人的大规

模走私,使殖民地的对外出口额到独立战争前夕增加到了 2000 万美元。这种状况,对宗主国英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763 年,“七年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但是,英国在战

争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财政亏空高达 1.4 亿英镑。为了弥补由于战争造成的损失,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搜刮。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急需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英国当局对殖民地经济在“七年战争”期间的发展深感不安,因而对北美殖民地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控制措施。

英国政府于 1763 年颁布英王敕令,宣布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迁移,以保证英国王室对这片土地的垄断权和英国商人收购这一地区印第安人皮革等货物的专利权。这一敕令,打击了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纽约和南、北卡罗来纳的土地投机者以及与印第安人进行皮货贸易的商人,受打击最沉重的是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因为他们指望向西部土地扩展和投机的希望被彻底打破了。这一敕令也激怒了殖民地的劳动人民,特别是新到的欧洲移民,他们在东部既饱受压迫, 无法生活下去,希望向西部迁移又被禁止,愤怒的情绪日益高涨。西部的土地问题,成为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纷起进行反英斗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1764 年,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食糖条例》,对从西印度群岛输入北美的蔗糖等制定了新关税。英国政府还增派了收税官吏,严格控制殖民地的关税收入;同时,派遣军舰沿北美海岸巡逻,坚决取缔走私。而北美新英格兰各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与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才繁荣起来的;食糖又是走私贸易中的一项大宗商品。因此,《食糖条例》的公布、实施,实际上断绝了走私商人和以食糖为原料的制造商、加工商们的财源,北美各殖民地居民的生活也因食糖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受到侵害。

1764 年,为了保障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投资者的利益,英国还颁布了通货条例,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禁止用贬值的州纸币偿还宗主国债权人的债务。这个条例,沉重地打击了殖民地负债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南部种植园主的经济利益,他们都因不再能使用贬值货币偿还英国商人的债务而濒于破产。

英国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直接限制了北美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各阶层人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英国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1765 年 3 月 22 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报纸、书刊、证书、票证、债券、执照、商业单据及其他印刷品,一律加贴印花税票,税额从两便士到几英镑不等,违者罚款或监禁。该法案定于当年 11 月 1 日起生效。根据这一规定,一份大学毕

业证书就要交纳两英镑的印花税。英国政府估计这项税收每年将带来 6 万英镑的收入。

对殖民地人民来说,征收印花税的政策,是一种新的榨取政策。首先,在此之前,英国政府只能在殖民地征收关税,其它税种都由殖民地当局征收,而现在英国政府竟开始征收关税以外的税了,这便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心:如果此例一开,英国政府很可能会进一步征收其它苛捐杂税。其次,印花税涉及的范围甚广,它直接威胁到殖民地每一个人的生活。第三,在殖民地人民看来,唯有殖民地人民代表参加的议会,才有权力征收殖民地的税,而英国国会并无殖民地人民的代表参加,所以它向殖民地人民征收印花税,就是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因此,《印花税条例》公布后,积压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的反英怒火,立即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形成了殖民地抗税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各殖民地人民纷纷举行集会,群众高呼:“要自由、财产,不要印花税!”许多殖民地人民还组织了“自由之子”、“自由之女” 等群

众团体。“自由之子”最先出现于康涅狄格,后来迅速发展到马萨诸塞和纽约各地。在纽约,“自由之子”率领几千名群众捣毁了贮存印花税票的炮台,并火烧总督府。其他各地的群众也按照当地惩办恶棍的习惯, 对于那些拒不交出税票、态度恶劣的英国税吏,在他们的身上涂上柏油, 粘上鸡毛,游街示众,并当众焚毁印花税票。在殖民地群众的坚决斗争下,有的地方的税吏被迫辞职,有的被驱逐出境。

“自由之子”和“自由之女”等群众团体的基本群众是手工业者、工人、农民、水手、渔民和贫民。领导这些组织的是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律师和新闻记者,其中最知名的是新闻记者萨缪尔·亚当斯。

早在 1743 年,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萨缪尔·亚当斯就发表过激烈的言论,无情地抨击英国统治者。他同情劳动人民,宣称:手工业者和农民是“两大可敬的等级”。在反印花税的斗争中,他不倦地写文章,散发小册子,鼓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他不但在商人、政客中间进行活动, 而且也到码头上、工厂里进行宣传鼓动。他有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政治知识,擅长组织领导工作。他锐利的笔锋,象匕首一样刺中了敌人的要害。英国的总督伯尔纳曾这样形容他:“该死的亚当斯,他的笔锋的每一划,都像带角的蛇一样。”

1765 年,北美殖民地风传英国将派军队和舰队前来镇压。“自由之子”便决心以武力来对付。他们成立军事组织,秘密准备武装斗争。到1766 年,康涅狄格殖民地上的“自由之子”武装了 1 万名会员。马萨诸

塞和新罕布什尔两个殖民地有 4 万人武装起来了。

在人民群众反对印花税斗争的推动下,各殖民地的立法议会也进行了抗议斗争。弗吉尼亚立法议会在 1765 年 5 月 30 日通过决议,指出英国国会关于印花税的决定是非法的。一星期后,马萨诸塞立法议会也通过了这样的决议,并且发出倡议,邀请各殖民地在 10 月举行各殖民地间

的代表大会。同年 10 月 7 日,9 个殖民地的 28 位代表在纽约召开大会, 其余几个州也致信表示赞同。这是殖民地联合反对英国暴政的第一次会议。大会通过的《权利与自由宣言》宣布: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本土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只有殖民地的议会才有权决定征税,而殖民地在英国国会里没有议员,因此,英国国会无权在殖民地征税;必须取消印花税法和各种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法令。在这次会议上,南卡罗来纳的克里斯托弗·加兹登提出:“这个大陆上不应当有人称为新英格兰人、纽约人等等,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坚人。”①这一观点在此后的反英斗争和独立战争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赞同,对后来各殖民地互相支援、联合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大会的影响下,殖民地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抵制英货运动。他们不穿英国丝绸,不饮英国茶,不买英国货,妇女们提出“宁穿土布衣, 不愿失自由”的口号。

抵制英货运动使得英国对殖民地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工商业。许多企业甚至被迫停工,商业也出现巨大亏损。英国30 个城市的商人和制造商联合向国会呈递请愿书,要求废除《印花税条

① 莫里森、康马杰、洛伊希滕堡合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第 1 卷第 1 分册,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0 月版,第 298 页。

例》。在殖民地人民的坚决斗争和英国商人的强烈要求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在 1766 年 3 月 18 日废除《印花税条例》。据统计,从《印花税条例》颁布到废除期间,北美殖民地没有正式使用过一张印花税票。

《印花税条例》废除后,英国政府为继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和压榨,将本国因降低土地税而出现的 40 万英镑的亏损转嫁到殖民地。

根据财政大臣 C·唐森德的提议,议会于 1767 年下半年一连通过 4 项向

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法案,总称《唐森德法》。是年 6 月 29 日通过的《唐

森德税法》是其中的第 2 项。税法规定,自英国输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均一律征收进口税。还规定,为杜绝走私,英国税吏有权随时进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和船舶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为执行这项法令,英国政府在波士顿设立了海关税务司总署,并于 1768 年在波士顿派驻了军队。

《唐森德税法》的施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根据这一税法征收来的税款,并不是完全用于支付英国驻扎在北美殖民地军队的费用,而是要付给英国的殖民地官员。这样一来,这些官员就可以不再依附于殖民地议会,因为在此之前,殖民地包括总督在内的各级官员的薪水是由议会决定的,而议会对付那些强硬的总督的主要武器就是停发他们的薪水。

《唐森德税法》使北美人民刚刚平息下去的反英情绪又高涨起来, 从而导致了殖民地人民的第二次反抗高潮。

1767 年 10 月,波士顿的市民大会通过了关于反对《唐森德税法》

的决议。同年 12 月,马萨诸塞的立法议会通过了致英国国王和议会的呼吁书,表示英国国会无权征收殖民地的关税。1768 年 2 月,马萨诸塞议会又向各殖民地议会发出巡回信件,重申“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宾夕法尼亚的律师 J·迪金森以农民名义发表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农民的12 封信》影响最大。他说,英国议会没有向殖民地征税的权利,他号召殖民地人民起来用当年抑制《印花税条例》的那种革命精神去反对《唐森德税法》。

殖民地人民还用武力反抗英国税吏的搜查与压迫。在纽波特附近, 一艘英国税关巡逻船被群众焚毁。在费城,当英国官吏没收漏税货物时, 一群人上前把英国官吏痛打了一顿,夺回了货物。在纽约,有 3 个人由于告发走私而被群众涂上柏油,插上羽毛,拖到大街上示众。

波士顿成为群众斗争的中心。1765 年,英国政府驻兵条例颁布后, 英军第 14 团和第 29 团驻扎在波士顿。他们胡作非为,奸淫妇女,酗酒闹事,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人们将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国军队蔑称为“红虾兵”。波士顿人民对于驻在该市的英军进行了顽强的抵制,拒绝为英军提供宿营的房舍,并时常与之发生冲突。1770 年 3 月 5 日,因英军士兵凌辱学徒,冲突再起。人们走上街头,高呼赶走可恶的“红虾兵”。愤怒的人们聚集到驻扎英军的英王街上,向凌辱学徒的士兵投掷雪球。英驻军长官浦瑞斯顿上尉下令开枪,打死 5 人,6 人受伤。这就是“波士顿惨案”。事发后,杀人者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处分。为了抗议英军的暴行,群众为殉难者举行了庄严的葬礼,并且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运动。

波士顿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到其他城市,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起来声

援,到处举行大会抗议英军的暴行。新英格兰甚至表示要用武力驱逐英军。在强大的压力面前,英军被迫撤出了波士顿。

殖民地人民又再度掀起更大规模的抵制英货运动,弗吉尼亚成立了“抵制英货委员会”。殖民地大规模的抵制英货运动,使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据统计,英国对殖民地的出口额在 1768—1769 年下降了近 60%。

1770 年 3 月,英国政府被迫废除了《唐森德税法》。但为了表明英

国有对殖民地的征税权利,仍保留对每磅茶叶征收 3 便士的进口税。这

即成为 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导火线。

殖民地人民并没有由于英国政府的让步而放松了警惕。为了准备未来的战斗,他们进一步加强了革命组织。1772 年底,在萨缪尔·亚当斯的倡议下,波士顿成立了“通讯委员会”,以后在全国 80 个城镇中,都建立了同样的组织。“通讯委员会”将各殖民地的反英力量联合起来, 沟通各地的情况,统一指挥,筹措军火,准备武装反抗英国的统治。它们所发出的指示和命令,立刻可以变成群众的革命行动。在后来的独立战争中,通讯委员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773 年,为了帮助濒于破产的东印度公司卖掉库存的茶叶,以缓和其财政危机,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茶叶税法》,准许该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廉价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并只对东印度公司征收轻微的茶税。因此,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茶叶价格,较走私的茶价便宜 50%。为了贯彻实施这一规定,英国政府重申,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买卖走私的茶叶。当时,人们习惯于每天喝两次茶,每磅茶叶征收 3 便士的税,也不

是什么大负担。各殖民地走私商人以爱国主义为号召,引导群众认识到, 未经纳税人代表同意的税收就是专制暴政。如果交纳茶叶税,就等于承认宗主国在殖民地有征税权,自由比喝便宜茶更为重要。因此,从 1770 年起,殖民地人民发起了不饮茶运动,拒绝饮用进口的茶叶,以示抗议。费城、纽约、查理斯顿等港的人民反对英国茶船卸货。

1773 年 12 月,东印度公司的 3 艘货船运载 340 余箱茶叶先后抵达

波士顿港口。12 月 16 日,波士顿举行了有 8000 人参加的集会,要求东印度公司的货船驶离港口。当要求遭到拒绝后,抗税斗争的领导人萨缪尔·亚当斯向集会群众说道:“这个大会没有任何办法来拯救这个国家了。”这句作为行动暗号的话一出口,一群早已埋伏好的化装成印第安人的青年直奔海港,他们用利斧把木箱劈开,将价值 1.8 万英镑的 340 余箱茶叶全部倾入大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①。萨缪尔·亚当斯的堂弟、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写道:“昨夜有三船武夷茶被倒入大海。⋯⋯这是独一无二的壮举。我无限钦佩爱国者的这一崇高的行动。销毁茶叶的行动如此大胆、果断而坚定,必然会产生深远的重要影响,因此我不禁视之为历史

① 据《美国万花筒》一书介绍,美国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教育。如今,他们在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地专门将当年装载茶叶的货船之一“海狸”号按原来大小复制出来,还为中小学生安排了一个两小时的节目,不但容许学生钻进船舱,而且还备有木箱,让学生模仿当年的勇士,把箱子投进海里。

上的一个里程碑。”②

此后,纽约、新泽西等地,也都相继发生倾茶事件。倾茶事件,是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暴政的又一反抗行动,“它使殖民地形成了反对英国的统一意见。”③

波士顿倾茶事件并没有使英国统治者真正考虑让步,反而从 1774

年 3 月起连续颁布了 5 项高压法令,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报复:一、封锁波士顿港口,在波士顿人民未赔偿茶叶损失以前,断绝波士顿的对外贸易。这一措施实际上是想使波士顿人民屈服。二、取消波士顿所在的殖民地马萨诸塞的自治,改组当地政治机构,参议院议员从州议会选定改由英王任命,法官、治安维持官、地方官吏均由英王特派的总督任免。这项法令还规定,不经总督许可,不得举行任何市民集会。三、英国官吏在殖民地的权利,除受英国政府监督外,不受任何限制;英国官吏或军人在殖民地犯罪,必须送到英国或英属加拿大东部的殖民地诺法斯科西亚去审判。四、扩大 1765《驻兵条例》中所规定的英国驻军的居住范围,规定英军可自由地在殖民地任何地区、任何房屋驻扎。五、颁布《魁北克法令》,宣布俄亥俄河以北、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划归英王直辖殖民地魁北克省,禁止北美人民向西占地等。这项法令使大批移居此地的殖民地人民受到巨大打击,也使在这里拥有地产的业主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这五项法令极大地损害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因而被称为 5 项“不可容忍法令”。

为了保证这些法令的实施,英国政府任命驻扎北美殖民地的英军司令盖奇为马萨诸塞总督,并不断增派军队到北美殖民地,公然以武力相威胁,以使北美殖民地人民屈服。

丘吉尔在多年以后写道:“英国政府企图以此孤立反抗势力,结果适得其反”①,从前相互竞争、互不关心、分散的 13 个殖民地反而走上了团结斗争的道路。北美各殖民地人民纷纷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罢工、罢市,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当波士顿港口被封锁,粮食来源断绝,各地人民纷纷起来支援。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使北美 13 个殖民地的人民联合在一起。当时著名的活动家帕特里克·亨利再次强调了克里斯托弗·加兹登的观点:“我们不可以认为我们还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纽约人和英格兰人,我不是一个弗吉尼亚人,却是一个美国人。”①

1774 年 5 月 27 日,弗吉尼亚议会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商反

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计,得到了各殖民地的响应。1774 年 9 月 5 日,各

殖民地的代表会议在费城召开。出席会议的共有 12 个殖民地的 55 名代表,只有佐治亚殖民地由于总督百般阻挠而未派代表参加。这次会议在历史上称为“第一届大陆会议”。

会议代表绝大多数是地主、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代表。按照他们

② 东印度公司所经营的茶叶产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引自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新华出版社 1985

年 2 月版,第 147 页。

③ 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新华出版社 1985 年 2 月版,第 146 页。

① 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新华出版社 1985 年 2 月版,第 147 页。

①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12 月版,第 52 页。

在会议期间的政治观点,大体可分为 3 派。一派是以帕特里克·亨利为代表的民主派;另一派是以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为代表的温和派;还有一派是以约瑟·盖洛韦为代表的保守派。代表们主要围绕着民族独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民主派积极主张殖民地与英国决裂,并要求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帕特里克·亨利在会议上慷慨陈词:“英国的暴政抹去了我们各殖民地的界限,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纽约人和新英格兰人之间的区别已不存在,我现在不是弗吉尼亚人,而是美利坚人”。民主派在大会上占少数,但他们的主张有很大的影响。

保守派盖洛韦提出一个《不列颠与殖民地联合的计划》,其要点是建立一个北美议会,与英国国会共同管理一切北美事务。非经北美议会的同意,英国国会的任何法令均不得在殖民地施行。北美议会有权处理印第安人事务、西部土地的授予以及战争时期的征兵筹款。会议期间, 收到了马萨诸塞的《苏伏克决议案》。《苏伏克决议案》是经波士顿周围各镇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案,这一方案充分显示了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它号召人民起来坚决反对五项不可容忍法令,建立 13 个殖民地的联合政府,抑制英货,与宗主国断绝一切商业往来,以武力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经过反复辩论,大会以 1 票多数的表决结果搁置了盖洛韦的计划,对《苏伏克决议案》表示赞同,随即通过了一系列对英报复的措施,包括停止同英国的贸易,抑制英货等。为保证决议的执行,还决定在各地设立检查委员会。

会议还通过了致大不列颠和各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宣言》,提出要实行内部自治,取消宗主国对北美殖民地工商业的各种限制,废除对北美殖民地的各项税收法令及高压政策。但是同意由英国管理殖民地的对外贸易。根据这些内容,会议向英国国王发出了请愿书。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莫里森、康马杰等人合著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在叙述这一时期的形势时说:“即使到了这个时期,英国国王也还是有可能同殖民地持保守意见的一大批人结成联盟,及时作出让步以避免冲突。因为殖民地上的有产者,是不会甘心情愿地同那些暴民领袖和惹事生非的委员会联合在一起的。”事实确实如此。王党分子塞缪尔·西伯里说:“如果我们必须受奴役,至少也得让一位国王来奴役我们,而不能听命于一群暴发户和不法的委员会委员。”甚至连一些民主派领袖也对和平抱有幻想,波士顿的民主派领袖约瑟夫·沃伦在 1775

年 2 月 20 日时说:“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争端,现在还为时不算太晚。”

但是,英王乔治三世毫无让步之意。他拒绝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请愿书,表示:“必须用战斗来决定他们是隶属于这个国家还是独立”, “殖民地不是投降,就是胜利。”①

在反抗英国殖民地统治的斗争中,人民群众的情绪日益激昂。马萨诸塞的群众在“自由之子”社的宣传鼓动下,首先组织起民兵,准备进行武装斗争。这些民兵被称为“一分钟人”,他们都是宣过誓的,保证在遇有紧急情况的时候,一分钟之内就能集合起来去执行任务。同时,

① 莫里森、康马杰、洛伊希滕堡合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第 1 卷第 1 分册,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0 月版,第 334 页。

各地的革命组织都在收集枪枝弹药,准备抗击英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