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背景(1)革命前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革命前的法国还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 1789 年时,全国人口约有

2500 万人,其中有 2300 万人居住在农村,农业经济占国民收入的 3/4。但是,18 世纪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大量出现,部分工业部门已经初步采用机器,法国人自己也发明了机器。

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法国的商业贸易飞速发展起来。对外贸易总值在 1716 年为 2.1 亿锂,到 1788 年增至 11.5 亿锂。法国已拥有当时欧

洲货币的一半,首都巴黎也已经是一个拥有 55 万人口的大都市。

然而,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关系却受到旧的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首先,封建的行会制度对手工业作坊使用的工匠及学徒的数量、生产技术及生产规模等都有规定和限制。这就妨碍了手工业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过渡。而专制政府又竭力维持这一制度,因为政府可以通过行会制度榨取手工业者。其次,路易十四时代颁布的工业法规仍然有效。根据这些法规,监察官可以以产品不合格为名把产品没收、销毁或罚款。这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束缚了工业技术的改进和工业进步。再次,法国国内各地还有许多征收商品通行税的关卡。这些关卡既有政府设立的,也有封建领主和教会设立的。货物每经过一个关卡,便须纳税一次。关卡既多,又加上道路失修,因此,商品的流通困难万分。最后,法国地方的行政区划混乱。本来,法国很早就划分许多省,后来全国又分成司法区、军区和总督管区,这些划分与省的划分互相重叠。另外,各省之间的法律及司法系统、度量衡也不统一。这些都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对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言,最严重的障碍是法国农业中的封建生产关系。封建地主对于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农民经常处于赤贫状态,这便严重地限制了农民对商品的购买力,致使法国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异常狭小。因此,土地问题是限制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关键。

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产生尖锐矛盾的同时,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当时,法国的阶级矛盾主要表现在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第一等级的僧侣,指的是作为法国国教的天主教僧侣。天主教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它竭力向人民宣传宗教迷信思

想,宣传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要对君主的残暴统治做丝毫反抗。对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大力推行蒙昧主义。因此, 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此外,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当时,天主教僧侣占全国人口的 0.5%,而教会土地却占全国土地的 10%。僧侣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 榨取封建地租。在天主教僧侣中,高级教士大多出身于贵族,他们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的奢华生活。但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心怀不满,在思想上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集团,一是“佩剑贵族”,一是“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他们靠特权垄断着军队和政府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他们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是靠钱买来的。“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收受贿赂,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由于其贵族头衔是花钱买来的,受到“佩剑贵族”的歧视, 甚至不能随便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份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愿意推翻封建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没有任何地位,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障,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而且,大贵族在专制君主的保护下享有种种特权,坐吃山空,无所事事,耗费国家大量金钱,而国家却把财政负担转嫁到第三等级身上。这一切都是他们所不满的。因此,他们虽然反对革命,但却要求改良,希望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改革限制国王的权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消除旧制度中的某些弊端。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甚至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关系,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他们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的无穷盘剥。同时, 他们还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到他们的利益。不过,他们更仇视的还是僧侣贵族及专制政府。

第三等级中最受压迫的劳动者或半劳动者是城市贫民,他们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负担沉重。一般工场手工业工人工作日长达 16 至 18 小时。帮工的生活更是困苦,他们还要受行东的剥削。这些城市贫民在

当时被称为“无套裤汉”①。他们迫切要求推翻现存制度。因此,他们在革命前不断地举行武装起义,在革命中,与农民一起成为革命的主力。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

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还必须向国王交纳土地税、人头税、所得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 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 2300 万农民中,竟有 150 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

总之,到 18 世纪末期,法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异常尖锐的程度,在第三等级内部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以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