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回史日、月、年代的查考、换算

查考、换算中西回史的日月年代,主要有涉及时间较长的《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公元干支纪日速算盘》、《史日长编》、《回历西历对照表》。

《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二书均为陈垣著,解放后修订, 中华书局 1962 年重版。二书均以中西回历对照,这是我国历表的创举,对研究中外关系,查考年月日期提供了方便。前书包括的时间从公元元年到二千年,全书以阳历为纲,注明相应的中、回历年月日。中国纪年包括帝王年号、年代和干支,并注明改元时间。西历在公元 1582 年以前用儒略历,以

后用格里历;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还注明罗马纪年。回历纪年从回历元年(公元 622 年)开始。书后附日曜表,供查考星期;干支表供换算日的干支;年号表供检查中国年号,每年号之后注明元年相应的西历纪年。现抄录该历之半页,加以说明,以见一般。

后页表以西历为衡,中历为权,每页分上下栏。

上栏为西历纪年、干支纪年和中国历代纪元。阿拉伯数码为回历纪年。下栏阿拉伯数码为西历日序,其中的黑体字为月序,并代表其月之首

日 。 日 序 右 旁 的 汉 字 数 目 字 为 中 历 之 月 序 ,

三 金

西

武 辛

日 曜

德 巳

癸 日

丑 中

为 历

回 六

历 月

2

1

20

21

22

22

23

23

24

25

25

26

26

27

25

26 27

27

28

21

22

23

23

24

24

25

26

26

27

27

28

26

27 28

28

29

22

23

24

24

25

25

26

27

27

28

28

29

27

28 29

29

30

23

24

25

25

26

26

27

28

28

29

29

30

28

29 30

30

31

24

25

26

26

27

27

28

29

29

30

30

31

3

30 31

12

11

25

26

27

27

28

28

29

30

30

31

5

4

2

31 1

2

2

26

27

28

28

29

29

30

31

7

6

2

2

3

2 2

3

3

27

28

29

29

30

30

31

8

2

2

3

3

4

2 3

4

4

28

29

30

30

31

10

9

2

3

3

4

4

5

3 4

5

5
3 30

31

12

11

2

2

3

4

4

5

5

6

4 5

6

6
2 31

1

2 2 3

3

4

5

5

6

6

7

5 6

7

7

3

4

2

2

2

3

3

4

3

4

4

5

4

5

5

6

6

7

6

7

7

8

7

8

8

9

6

7

5

3

4

5

5

6

6

7

8

8

9

9

10

8

6

4

5

6

6

7

7

8

9

9

10

10

11

9

7 二

5 正

6 十

7 十

7

8

8

9

10

10

11

11

12

10

8

6

7 二

8 一

8

9

9

10

11

11

12

12

13

11

9◉

7

8

9

9 十

10 九

10

11

12

12

13

13

14

12

10

9O

10

10

11

11 八

12 七

13

13

14

14

15

13

11

9

10

11◉

11O

12

12

13

14 六

14

15

15

16

14

12

10

11

12

12

13º

13O

14

15

15 五

16 四

16 三

17

15

13

11

12

13

13

14

14

15O

160

160

17

17

18 二

16

14

12

13

14

14

15

15

16

17

17

18

18

19

17

15

13

14

15

15

16

16

17

18

18

19

19

20

18

16

14

15

16

16

17

17

18

19

19

20

20

21

19

17

15

16

17

17

18

18

19

20

20

21

21

22

20

18

16

17

18

18

19

19

20

21

21

22

22

23

21

19

17

18

19

19

20

20

21

22

22

23

23

24

22

20

18

19

20

20

21

21

22

23

23

24

24

25

23

21

19

20

21

21

22

22

23

24

24

25

25

26

24

阿拉伯数码为回历月序,并各示其月之首日在西历之某日。冬字是“冬至”。

《二十史朔闰表》包括的年代较《中西回史日历》多公元以前的二百零六年(即汉高祖元年到汉哀帝元寿二年)。该书以中历为纲,自汉至清各依本历著其朔闰,另附三国南北朝朔闰表。汉元始元年起,加入西历,以中历的月朔,求西历之月日。西历在 1582 年以前用儒略历,后用格里历。唐武德五年起加入回历,以回历每年的一月一日,求中历的月日。书前冠有中国年号通检,书后附有日曜表。书中对古籍记载的错误和清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有不少纠正。

使用《二十史朔闰表》时务必注意,该表对西汉太初以前朔闰的推算是错误的。据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墓出土“汉元光元年历谱”的研究, 可知汉太初以前用《颛顼历》。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采用宋刘羲臾《长历》之说,认为汉初用《殷历》,或《颛顼历》,清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认为“以史文考之,似殷术为合”。陈垣沿前人之失,进一步推出朔闰表, 更是错误,当待再版时订正。因此,今天查考汉高祖元年至汉武帝元封六年这一时期的朔闰,应以 1974 年第三期《文物》所载《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陈久金、陈美东著)一文的附表为准,见本章附录(四)。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商务印书馆 1940 年初

版,三联书店 1956 年修订本。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历表,包括年代从公元

元年到公元 2000 年,所用阳历在 1582 年以前是儒略历,以后是格里历。全表以阴历为纲,注明相对应的阳历、干支、星期。正表每面包括阴历五年整, 分为年序、阴历月序、阴历日序、星期和干支五栏。①年序栏内列有朝代、帝号以及年号、干支、公元纪年。②阴历月序栏内列有月份数,第一月份旁注明本月份的干支系数,以供在附表中查明各月的干支。阴历月序下加横线者,表示当时以该月为岁首,旁加“〕〔”号者,表示改元月份。③阴历日序栏内排列 1—30 日的数码,下列相对应的阳历日序,在其每月一日旁标明阳历月序,其中的“O”、“N”、“D”分别代表着“October”(十月)、“November”(十一月)、“December”(十二月)。④星期栏内注明星期系数——星期系数加阴历日序,如果不超过 7,就等于星期数。如果超过 7, 用 7 除之,余数就是星期数。⑤干支栏内注明干支系数,供通过附表查明干支之用。附表:1—12 是西蜀、东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元、清的朔闰与西历对照表,13 是黄伯禄、陈垣二历表异点考校, 14—15 是历代帝系,16 是历代年号笔划索引,17 是二十四节气在西历上之约数,18 是六十干支与其序数。

《公元干支纪日速算盘》,1976 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李天赐创制。该盘的用途有五:①已知公元年代求其干支。②已知年号及干支求其公元。③已知年号及其年数求其公元。④已知公元年月日求其年月日干支。⑤ 已知年号纪年以及月日求其公元年月日。该盘另有使用说明,介绍具体使用法;此外有《闰月定月表》、《年号简表》,以助查检。

《史日长编》,高平子编,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专刊第一号, 天文研究所 1932 年印行。本编为推求中国史上所记年月日与儒略日那一天相当而作。儒略日与儒略历全属两事,不可混同,它是十六世纪法国史迦利日(JosephusJustus Scaliger)所造,是一种脱离年、月的长期纪日法, 经推定公元前 4713 年儒略历一月一日为儒略日之元日,凡某日距元日之积

日叫做儒略日。本编的正表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开始到公元 1929 年,每表包括中国年代、干支和每月朔日的儒略日数,并注明公元纪年等项。另有别表五种,附表八种,可用来查考儒略日、换算历史年月日的儒略日, 用儒略日求史志年月日,用儒略日求公历年月日及星期。本书较为陈旧,时间下限截止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故遇到查考此以后的日期这种问题,还应参考《1821—2020 年二百年历表》。该表注明相应时间每个月末一天的儒略日数。

查考回历则可使用《回历西历对照表》,马坚编译(见《回历纲要》一书,中华书局 1955 年出版)。本表从回历元年(公元 622 年)起,到 1470

年(公元 2047 年)止,均有回西历对照,另有五十二年回历月首表。

查考我国古代的月份,还要注意古代历法中的“三正”。所谓“三正”,

指的是我国古代历法中“夏历”以建寅之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的朔日为岁首,称夏正;“殷历”以建丑之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 的朔日为岁首,称殷正;“周历”以建子之月(相当于现今“夏历”的十一月)的朔日为岁首,称周正,所以叫做“三正”。这就使我们知道夏历的正月是殷历的二月,也是周历的三月,余类推。

了解这种情况很重要,因为先秦古籍所据历法较为混乱。一般说,《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而定。若不了解这种情况,而以现行夏历的时间概念去阅读古籍, 有时就难以理解某些记载,或者会怀疑古人搞错了时间。如《春秋·成公八年》记载着“二月无冰”这一现象,因为该书用周历,二月即夏历的十二月, 是最冷的月份,无冰在当时是罕见的,因而才载入史册。

从汉武帝推行太初历到我国使用公历近两千年,我国的旧历基本上都是夏正,即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但也有几个例外情况。例如:①王莽改用殷正, 即以西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 8 年)十二月为其始建国元年(公元 9 年) 的正月,故初始元年没有十二月。到西汉淮阳王复夏正,即以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 23 年)的十一月为其更始元年的十月,故这一年有两个十月。②魏

明帝景初元年(公元 237 年)改用殷正,即以是年的三月为四月,故是年无

三月。到景初三年(公元 239 年)十二月复夏正,故是年有两个十二月。③

武则天改用周正,即以其永昌元年(公元 689 年)的十一月为其载初元年的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来年正月为一月,故永昌元年只有十个月。到其久视元年(公元 700 年)十月复夏正,故是年有两个十一月及十二月。④唐肃宗

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九月去年号,称元年,改用周正,以建子月为岁首,

以十二辰为月名;至建巳月又改元年为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复夏正, 即仍以建寅月为岁首。代宗即位不改元,是年有两个十一月及十二月。

查考日月年代的工具书,除上述涉及时间较长者外,还有下面介绍的涉及时间较短,编制更为细密的历表,可供选择使用。

《殷历谱》,董作宾著,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45 年印行。该历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四卷,殷历鸟瞰,历谱之编制,祀与年, 殷之年代各为一卷;下编有十卷,分列十谱,卷一年历谱,是十谱的总纲, 列举盘庚迁殷至帝辛灭亡这一时期的朔闰,内有王名、王年、干支纪年、公元前年数、月建、月份、月之大小、朔日干支、儒略历日、与殷历月朔相当的公历月日、与儒略历元旦相当的殷历月日,卷二祀谱,卷三交食谱,卷四日至谱,卷五闰谱,卷六朔谱,卷七月谱,卷八旬谱,卷九日谱,卷十夕谱。

《晚殷长历》,刘朝阳著,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专刊乙种第三册,1945 年出版。该书分为历谱和纪事两部分,历谱包括小乙八祀到纣五十祀每月月初、月末和朔日的干支,纪事即大事表,可供研究商代史参考。

《春秋朔闰表》,清顾栋高著,收入《春秋大事表》。本表以鲁国纪年为纲,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列举鲁公纪年及其干支,每月大小及

其朔、晦干支,并注明相应的周天子和其他诸侯纪年,是查考春秋时代年月日的重要工具书。

《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郑鹤声编,前国立编译馆 1936 年出版,商

务印书馆发行。该表包括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到中华民国三十年共计 426 年间的中西历日对照,凡查考年月日星期干支和节气,一检即得,使用方便。书前冠有 426 年间的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年号与公元、干支对照表,书后附有太平天国历与夏历、公历对照表。

《中国近代史历表》,孟荣源编,三联书店 1958 年出版。本表从 1830

年 1 月 25 日(道光十年正月初一)起到 1949 年 9 月 30 日为止,以公历为主,每年一表,注明相对应的中历年、月、日、干支、节气。附录太平天国历简表、五千年间星期检查表、韵目代日表。

《1821 年—2020 年二百年历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科学出版社 1959 年出版。本表以公历为纲,包括二百年间公历、中历、星期、干支、节气以及日月蚀等项,并注明月末一天的儒略日数。附录太平天国历表、世界日蚀路线图、中国日蚀路线图、太阳出没时刻表等。1965 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简编《二百年历表简编》亦可查考。

《天历与阴阳历日对照表》,罗尔纲著,收入《天历考及天历与阴阳历日对照表》一书,三联书店 1955 年出版。本表专供查考太平天国天历之用。

《120 年阴阳历对照表》,吴古玉编,本表原名《一百年阴阳历对照表》, 增订改今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年出版。本表主要供按习惯虚数计算实

足年龄和生肖之用,全书包括 1851—1970 年 120 年间的阴阳历对照表、出生年份对照表、星期检查表、阳历年度之日数与阴历首末日和二十四节气表以及实足年龄计算法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