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表、历表、大事表的编制

由于历法、纪年法不同,造成了记录时间的复杂化。为了统一不同历法、纪年法的时间顺序,为了查考年代或换算不同记载的年代、月份、日期,为了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以明确的时间概念,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远在周代就产生了记载古代帝王年代的牒记,汉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十表,创造了涉及范围较广的历

史年表体制。《十二诸侯年表》起于共和元年(前 841 年),按年代编次, 使我国历史从那时开始有了可靠的年代世系,是一个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共和一词的解释虽然存在着分歧,但从共和元年起到现在,连续二千八百多年,我国的历史有准确的年代,在世界上还是罕有的大事。西汉后期刘歆造《世经》,使经传古史所记大事的年月日期,都用《三统历》推算并得到说明,虽然它的准确性还不大,但对古史年代的探求作出了贡献,创立了我国的年代学。晋杜预的《春秋长历》则是专门厘定史日之作。

唐宋以后,查考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的工具书有了发展,但因多失时效,故多散佚。如唐封演的《古今年号录》,宋鼌公迈的《历代纪年》, 钱大昕在清初已看不到全本(见《十驾斋养新录》)。刘羲叟的《长历》仅存于《通鉴目录》之中,原书面目也不可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有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目录》、吕祖谦的《大事记》、王应麟的《历代年号》。元察罕编、明黄谏重订《帝王纪年纂要》,明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等书。

清代这种工具书进一步发达。主要有万斯同的《纪元彙攷》、王之枢的

《历代纪事年表》、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叶维庚《纪元通考》、李兆洛《历代纪元编》、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

随着近代、现代科学的进步和中外关系的发展,旧有的基本上局限于查考中国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的工具书,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产生了编制更为精密,内容包括中外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的工具书。辛亥革命至 1949 年主要产生了史襄哉、夏云奇的《纪元通谱》,傅运森的《世界大事年表》,刘大白的《五十世纪中国纪年表》,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

《中西回史日历》,郑鹤声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万国鼎的《中西对照历代纪元图表》,薛仲三、欧阳颐的《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等书。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重新编辑出版这类工具书的同时,还修订再版了几部有价值的旧著。新书的特点是立场观点较为正确,对历史上的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给了一定的地位,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对以前的错误有所纠正。这些工具书在下面一节里还要详细介绍,这里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