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谱和姓氏书籍的兴衰
由于东汉以来大地主阶级长期把持政权,形成了许多 官僚世家大族, 魏文帝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更加强了官僚地主的门第声势,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很好的写照。当时只要出身高门大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就有种种特权。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有关氏姓、家谱之类的所谓“谱牒之学”特别发达。隋文帝开皇年间,宣布废除九品中正制,大业时建立了科举制,唐太宗修《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武则天又下令修《姓氏录》,列武氏为第一等,凡五品官都升为“士流”,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此后谱牒之学与魏晋相比,显然衰落。宋郑樵在《通志·氏 族略》中说:“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其学不传”。这与隋、唐废九品中正制和科学取士有极大关系。谱牒记一姓一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的系统、人物传记以及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种史料还是有一定的用处。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方腊,一般史书多说他家有漆园,出身于富户,而《文物》1974 年第十一期载中国历史博物馆冠倬《关于方腊的出身和历史——介绍浙江淳安〈桂林方氏宗谱〉中的几条史料》一文,根据北京图书馆藏 1911 年木活字本《桂林方氏宗谱》所收宋元人的记载,方腊实出身雇工,有力地纠正了史书的谬误就是一例。此类著作,据隋志起源于《世本》,汉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晋有挚虞的《族姓昭穆记》,“齐梁间,其书转广”。当时有皇帝家谱、大姓家谱、地方诸姓谱、百家谱、氏姓考等多种类型。唐以后它虽由盛转衰, 但仍延续至近代。而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同姓氏书辨证》、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则是有关姓氏(也包括人物小传)方面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