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和本书的介绍方式

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分为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年鉴、手册、年表、图谱、政书、类书和百科全书等类。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 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和收藏情况的工具书。其范围不仅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全国总书目》这种综合性书目,也包括《中国地方志综录》、《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

《红楼梦书录》等专题性书目。

索引又称通检或引得,它是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按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专供人们检索的工具。概括而言有书籍索引,如《尚书通检》、《十三经索引》、《廿五史人名索引》;报刊索引,如《全国报刊索引》、《文学论文索引》。

字典和辞典有时并为一类。总的说,它是解释字、词的声音、意义、用法和形体构造,间或叙及源流的工具书。我国古代没有字典、辞典之名,那时把解释字、词的书叫字书,旧的四部分类法中附属于“经部·小学类”。自清初敕编《康熙字典》,始有字典之专称;辞典或词典则更是后起的名词。所以说,字典和辞典可包括古代的《说文解字》、《尔雅》和《广韵》之属; 也包括近代的《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和《新华字典》之类; 还包括《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专科性辞典。

年鉴是系统汇集年度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如《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如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译名手册》。

年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的工具书。其中的纪年表供查考年代,如《中国历史纪年表》;历表可换算不同历法、纪年法的年、月、日,如《中西回史日历》;大事表则为查考大事及其年代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图录是用图象表现事物的工具书,它既包括《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各种地图,也包括《中国历史图谱》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各种文物图录。

政书是文化史专著,它汇编历代或某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的资料供人阅读和查考。如《通典》、《文献通考》、《唐会要》。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有人也称它为百科全书,实际上面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类书是辑录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述而

不作,分类排比,以便寻检和征引,是查考古代事物的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

百科全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的。前者是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汇编,搜集各科专门术语、重要名词,而加以详细的、系统的叙述和说明,各条目按字母或分门别类编排。后者所收条目则限于一个学科范围,只是较一般专科辞典为详备。

以往,论述工具书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沿袭以上类别进行介绍的。这种方法当然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这样的分类与读者遇到疑难时所考虑的问题是两码事:它是将工具书分为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年表和图录等, 而读者要查考的则是人物、地名、字词、年代、事物或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及其内容。两者的口径不同,自然势难吻合,所以往往对读者帮助不大。例如, 要查考某个人或某地名,而查考人物或地名的工具书却分属几个类别:书目中既有人物传记和地方性资料,辞典中也有人名和地名辞典,索引中同样有人名和地名索引,乃至方志和地图也是查考人物或地名的资料。因此,假若对工具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时是弄不清楚哪一类别中有查考某种疑难的工具书的。

解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不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工具书介绍”这门课程,编写了一些讲义和参考教材,其中有按上述方式介绍的,也有不约而同地摸索出新的介绍方法,即根据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分别介绍查考图书的工具书,查考字、词的工具书,查考人名、地名的工具书,等等。实践证明,这种讲授法还是较受欢迎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各章之前对本书有一个初步了解,兹将本书的结构和介绍方式分三点略予说明如下:

  1. 我们打破了前述工具书分类的界线,按查考问题的性质编排。如“查考字词的工具书”一章虽保存了大部分的字典和辞典,而有关人名、地名、书名的专名辞典,按内容分别归入“查考人物的工具书”、“查考地名的工具书”、“查考书籍的工具书”等章;有的类别如索引,就按内容和性质完全分散于有关章节之中;有的章如“查考地名的工具书”,则是从书目、辞典、图谱、地方志等类集中了有夫材料而成,为我们所新设。

此外,有少数涉及面较广而又重要的工具书,我们采用此详彼略的办法,如《辞海》,就归入《查考字词的工具书》一章,详细介绍,其它各章则间或简略提及。

以上是本书在章节编排和介绍方式上和其它同类著作的第一个不同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编制特点之一。

从查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把有关工具书集中起来加以介绍,读者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查阅有关部分,省去几处翻检的麻烦,这样, 既易读易记,又便于应用,其简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1. 本书约计介绍了八百余种较为重要的中文工具书(日本人用中文或主要用中文编制的工具书,间或收录),其选择是否妥当尚成问题,有待于出版后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加以调整和修订,但估计大体上可以满足社会上的知识青年、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的需要。我们的收录原则是:第一,偏重古代部分。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社会变化等种种原因, 使我们今天阅读古书或研究古代文物的时候,从语言文字到典章制度等各方面都容易碰到不少困难,这就迫切需要借助于各类工具书。第二,凡同类的工具书已被新出工具书所代替了的,一般不予收录介绍,至多在讲源流时简单的提一下;凡没有为新出工具书所代替的,则视其重要与否作不同程度的介绍。今以丛书目录为例,试加具体说明:丛书目录,以顾修编《汇刻书目》为最早。自《汇刻书目》以来,出现过不少收录几千种丛书的大型丛书目录, 但从上海图书馆的《中国丛书综录》问世后,基本上都可以废弃不用,所以本书均不予收录;另有《丛书集成初编目录》虽系一种丛书的目录,却因为有 1—3999 册书的书号,便于索取,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本书仍予简单的介绍。《四部丛刊书录》和《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也都是一种丛书的目录, 因两种丛书选收得体,前者有简炼的版本说明,后者有书籍的解题,可视为导读书目指点青年以读书门径,故亦加介绍。

以上是本书在收编范围和介绍方式方面与同类著作的第二个不同点,也可以勉强说是本书的编制特点之二。

  1. 本书除《总论》以外,每章都分为“源流”和“使用”两节,节下再标若干细目。“源流”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各类工具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有助于青年同志了解各类工具书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和更好地运用文史工具书,这也是现有介绍工具书的著作往往缺少或着墨不多的篇章。“使用”部分尽可能做到既有概括性的综合介绍,又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介绍查找资料或解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需要介绍的工具书都有简单的解题,涉及较为重要的工具书时,另写略为详细的内容提要或评论,有时还结合具体情况穿插一些实例,以启发思考和提高读者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兴趣。

上述编制结构或介绍方式,是为本书的特点之三。

以上所谓特点,只是表示与同类著作有所不同而已,并不一定都是优点。总之,现在写成的这个样子,它究竟符合不符合读者的要求,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希望通过实际使用,通过广泛听取意见,今后作进一步的补充修改,使之不断提高和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