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一、年代的查考、换算
从事学术研究时,常要换算公元和我国古代的年代,而我国古代的年代又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星岁纪年、黄帝纪年的不同;有时还要查考帝王的姓名、帝号、尊号、庙号、谥号以及日本的年代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使用下面的几种纪年表。
《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编辑、出版。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由于出版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种纪年表的错误,内容简要,使用方便,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全书分为九部分:一、《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包括原始社会及夏、商、周至清各代的起迄年代。二、《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表》,包括春秋时期到清代义和团起义的年代、领导人姓名和建立的年号。三、《旧石器时代表》,包括距今六十万年的蓝田猿人到距今一万年的资阳人的年代和考古发现的年代、地点。四、《新石器时代表》则以仰韶、龙山、青莲岗、良渚、屈家岭细石器文化为纲,包括了公元前 5000—前 4000 年半坡遗址到公元前 1725±95 的齐家文化等,一一注明发现时间、分布地点、
“碳 14 断代”。五、《夏世系表》。六、《商世系表》。七、《周世系表》
(共和以前)。八、《西周共和以后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按时代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战国纪年表(附周代诸侯兴亡表)、秦纪年表⋯⋯ 清纪年表等十四种。九、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现录该表八中之一页,略予说明,以见一般。
(续表)
上表的第一栏为公元纪年。第二栏为干支纪年。
第三栏为王朝。其中的哀帝、平帝等为帝号”( )”内注明其姓名, 永始、元延等为年号,后面的阿拉伯数码为该年号年次。“(哀帝)”表示哀帝于绥和二年四月即位,以后则表示逾年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八月又复称建平。公元元年、辛酉后的表示公元元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相当于元始元年十一月廿八日。
《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商务印书馆 1956 年 3 月出版,中华
书局 1978 年重版。本表分为上、下编。上编包括历史年代总表和公元前 841 年(西周共和元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两千七百九十年的公元甲子纪年表,表中还注明朝代、帝王姓名、庙号和年号纪年。下编包括夏、商、周年代简表、东周诸侯年表、两周诸侯存亡表、秦以后主要朝代年表、十六国年表、十国年表、中日对照年表、公元甲子检查表、太岁纪年表以及该书所载年号的笔划索引。
《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 1956 年 8 月出版。本书分为
三编:第一编历代建元谱。起于公元前 206 年(汉高帝元年),止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年代顺序把历代帝王姓名、年号、庙号、谥号、尊号汇集而成,便于查某朝、某帝的年号与年数。第二编历代纪年表。起于公元前 841 年,止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排,表中标明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年号(包括帝号)纪年。
《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李佩钧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8 月出版。基本内容同上述年表,但每一朝代均注明国都所在地,为其他年表所没有。
以上四种纪年表中虽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为善,但是也不能完全代替,后三表也还各有特色。如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的中日对照年表,包括日本上自神武,下迄昭和二千多年间的天皇和年号以及统治年数,并注明各年号相应的日本纪元、公元年代、中国年代。这是同类纪年表中少有的。荣孟源的《中国历史纪年》中有《历代建元谱》,对查找我国历代帝王的姓名、籍贯、世系、帝号、年号、庙号和统治时间一目了然。李佩钧的《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还可查找历朝国都所在地。
查考年代的工具书,还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 1973 年出版)。该表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全书分为《年代简表》和《年号通检》。前者以公元纪年和历史纪年逐年对照,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列出帝王称号、姓名、年号以及逐年干支。后者按笔划排列年号,列出所属朝代、帝王、使用年限。
此外,新出版的中国通史和断代史,也多附录有关纪年表,这种纪年表的编制往往较为精确,应予重视。有关历史纪年的专著和考古发现更应随时留意。
假若我们要把公元年代换算成干支或年号纪年,这种问题比较简单,现在通行的纪年表都有中西纪年对照,按时间顺序查到公元年代,后面即注明干支、年号。
用年号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或干支,如这个年号在历史上只使用过一次, 换算时较为容易,翻开纪年表中的年号索引,再按索引提供的该年号元年公元纪年或页码,翻到某年,即可得知该年的公元纪年或干支。但是有的年号多次被使用,例如建元曾为汉武帝、汉(前赵)刘聪、晋康帝、前秦苻坚、南朝齐高帝先后使用过五次。在这种情况下,年号要与所属帝王连系在一起,才能确定它的公元或干支。如我们知道汉武帝建元元年,才能在纪年表中查出这一年是辛丑年或公元前 140 年,而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是己未年,
即公元 479 年。
用干支纪年换算公元、年号纪年,就需要有其他辅助条件。干支纪年是六十年一个周期,超过六十年同一干支就要重复出现,仅明朝一代的洪武元年、宣德元年、弘治元年、嘉靖廿七年、万历卅六年都是戊申年。因此用干支换算公元、年号纪年时,要知道朝代、帝王名称,但这个朝代或帝王统治时间若超过六十年,辅助条件还得进一步具体,如要知道这个干支是某朝代、帝王的早、中、晚期,才能换算出公元、年号纪年。像清康熙壬寅年就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元年(1662 年),一个是他的六十一年(1722 年)。
在进行年代换算时,我们还要尽可能掌握简便的方法,如把中华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时,只要在该年数上加“11”,再冠以本世纪数,就是本世纪内的中华民国公元纪年数,如中华民国二年加“11”,等于“13”,再冠以“19”,即是 1913 年,这就是中华民国二年的公元纪年,余类推。又如把日本现行的昭和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方法同上,所加数改为“25”即可。
进行中西历年代换算时,还要注意中西历岁首、岁末的差异。大体上说, 公元 1977 年是我国农历丁巳年,实际上 1977 年元旦是丙辰年(1976 年)十
一月十二日,1977 年 12 月 31 日是丁巳年十一月廿一日,这种岁首、岁末的差异古今都有,少者十几天,多者有五十多天,有的纪年表注明了中西历岁首岁末的差异,有的则不注明。
查考年代的工具书,除了上述几种查考公元、干支和年号纪年的以外,
我们还应当了解查考岁星纪年、太岁纪年或称星岁纪年的工具书,否则遇到这种纪年法就会弄不清楚。刘坦的《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科学出版社 1957 年出版)是一部研究这种纪年法的专著,颇有价值,可供参考。该书中还编制了一个传说中的唐尧元年至汉光武中元二年共 2359 年的纪年表,内容包括三统历上元积年、星次、岁次、历代纪年、鲁公纪年、公元纪年,可供查考之用。
前面说过,我国古代纪年一般用王公在位年次。到战国时代,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星岁纪年法,行于秦汉间,新莽亡后不再使用。但是,这种纪年法的地位,并不因之而消失。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年代问题,有的还是悬而未决,所以星岁纪年法还具有校正其他纪年的作用。
岁星就是木星,古人认为它绕天一周的时间是十二年,把它运行的轨道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次(现称十二宫),分别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周而复始用来纪年,叫岁星纪年。《国语·晋语》“岁在大火”就是使用这种纪年法的一例。
后因十二次的方向由西向东,与人们熟悉的十二辰方向背道而驰,用来纪年颇为不便,所以又假设了一个岁星,这个岁星在《史记·天官书》称岁阴,《汉书·天文志》称太岁,《淮南子·天文训》称太阴,让它的方向由东向西,与十二辰一致,用来纪年,叫太岁纪年。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战国中期进一步取了十二个太岁年名,与十二辰相配如下:
摄提格 |
单阏 |
执徐 |
大荒落① |
敦牂 |
协洽② |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涒滩 |
作鄂③ |
掩茂④ |
大渊献 |
困敦 |
赤奋若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丑 |
上表据《淮南子·天文训》。①落,《史记·天官书》作骆。②协,《史记·天官书》作叶。③鄂,《汉书·天文志》作噩,《开元占经》作愕,《尔雅·释天》作噩。④掩,《史记·天官书》作阉。
例如屈原在《离骚》中说他的出生年月日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其中的摄提就是使用太岁纪年法,即寅年的意思。
西汉时代又把十岁阳名与十干相配如下:
阏 逢 |
旃 蒙 |
柔 兆 |
强 圉 |
著 雍 |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庚 维 |
上 章 |
重 光 |
玄黓 |
昭 阳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上表据《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史记·历书》十岁阳名和顺序是:焉逢、端蒙、游兆、彊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
用十二岁阴名配十岁阳名,就组成阏逢摄提格、旃蒙单阏、柔兆执徐⋯⋯ 等六十组合,周而复始。若用六十干支来代替,前者即甲寅年,次即乙卯年, 再次为丙辰年,余类推。后世使用这种纪年法,是根据当年的干支对照推算出来的,如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 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又如鲁迅《祭书神文》一诗,所题写作年代是“上章困敦”,因而今天还需要对这种纪年法有一定的了解。前几年有一本正式出版的鲁迅作品集,在注释“上章困敦”时说是“干支纪年中一种岁阳岁阴的名称”,这种讲法就不大确切。一般说干支纪年指的是用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干支纪年,星岁纪年才包括“上章困敦”等岁阳、岁阴名称。尽管岁阳岁阴名称可用干支来代替,二者之间有连系;尽管星岁纪年早已不通用,鲁迅所书“上章困敦”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推算出来的,但二者不能等同,不能把“上章困敦”径释成是干支纪年中一种岁阳岁阴的名称。
假若我们要知道“上章困敦”这一年是什么干支,从上述两表中一查即知是庚子年。假若还要把庚子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可参考前述干支与公元的换算,在知道了鲁迅的生卒年代这一辅助条件下,就容易从一般的纪年表中查出这一年是 1900 年。
此外,还有查考黄帝纪年以及佛、儒、耶、道、回纪年的。《黄帝纪元表》(储学诛编,1938 年刻本)。该表上起黄帝元年,下迄黄帝纪元 4621
年(清宣统三年,公元 1911 年),每六十年标明黄帝纪元累计数,注明相应的朝代名及其起迄干支、年数、帝王人数、帝王名、统治年数、年号、干支。此外还注明相应的佛、儒、耶、道、回纪年——这是分别以如来、孔子、耶稣、道陵、穆罕默德的所谓生年作为元年,以年递增的纪年法。该表的确切年代,不大可靠,但遇到上述纪年时,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