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查考古文字

我国的古文字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陶文、玺印文、货币文和简书、帛书以及盟书等等。但是,专供查考以上各种文字的字典还没有,所以下面列查考甲骨文、金石 文、陶文和盟书四类,分别介绍。关于查考篆、隶、草、楷等书体的字典,概入金石文字类。

(一)查考甲骨文。甲骨文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其中有商、周甲骨文之分。商代的甲骨文发现于 1899 年。周代的甲骨文是 1976 年在陕西周原地区发现的,现在既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专门的工具书,故而从略。以下仅介绍商代的甲骨文。

已发见的商代甲骨文,大都是商王朝用来占卜吉凶以及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还因为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被称为“契文”或“龟甲兽骨文字”。

1903 年刘铁云选所得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千余片,拓印成第一部著录甲骨

文的专书《铁云藏龟》。接着,孙诒让据该书,于 1904 年著《契文举例》, 是谓第一部研究甲骨文字的专著。此后,罗振玉编印《殷虚书契》、《殷虚

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印《殷虚文字甲、乙、丙编》,对甲骨文字和商史乃至古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八十年来,国内外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和著录,不断发展,材料著录百多种,研究论著上千种。五十年代我国制定十二年科研远景规划,曾把编印《甲骨文合集》列为重要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集体努力,这一部大型合集已于1979 年起陆续出版。本书是把 1899 年以来先后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文资料,选出四万多片,分期分类编排,编纂成册。全书分图版、释文、索引三个组成部分。图版为八大开,四万多片约六千幅,分为十三个分册,其中拓片为十二个分册,依原大制版,以胶版纸珂罗双面版印刷; 摹本为一个分册。书前有彩色图版十幅。图版部分有必要的附录。释文和各类索引随后另行编纂。此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由中华书局出版。

至于甲骨文字典,始于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待问编》,后商承祚加以补充,辑成《殷虚文字类编》,1933 年朱芳圃编《甲骨学文字编》,1934 年孙海波复辑《甲骨文编》。现今查考甲骨文,可使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

新的《甲骨文编》是旧本的改订本,利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收甲骨文四千六百余字,其中可识字九百余,均按原文摹写,以《说文解字》次序分部编排,每字注明出处,加以简明的解说,书末附楷书笔划检字,查考方便。但是,该书成书较早,改订时未能全部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这都是应当注意的。

散见于图书报刊考释甲骨文的论著较多,以下介绍三种有关目录,供参考。(1)《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厚宣编,中华书局 1952 年出版。(2)

《甲骨文论著简目》,载陈梦家著《殷虚卜辞综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 1956 年出版。(3)《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

—1974 年),商代史部分的甲骨文研究,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等 1976 年编印。

(二)查考金石文。金文又称“钟鼎文”,即铸、刻在古代铜器上的铭文。《国语》、《左传》已记有鼎铭,《礼记·祭统篇》则论述过鼎铭的体例,汉代许慎更把鼎铭作为编纂《说文解字》的参考材料。至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是秦国的“石鼓文”。到宋代,“金石学”成为专门学问, 已有著录和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清代中叶以后,考释金石文字者不下数十家,向人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史的重要资料。查考金石文字,包括篆、隶、草、楷等书体,除了有关专著外,可找下列各书:

《金文编》,容庚编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 1959

年影印本。原书初版于 1925 年, 1939 年修订再版,这次重印又经撰者增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校订。全书根据历代出土商周铜器中三千多件的铭文

拓本或影印本临摹,收一万八千余条,其中可识字一千八百九十四,重文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不可识或有疑义的字列入附录,有一千一百九十九字,重文九百八十五字。所收字大体按《说文解字》次序编排,各字上注篆文,重文列每字之下,均注明出处。书末附《采用彝器目录引用书目》、《采用彝器目录》和楷书笔划检字。

《金文续编》,容庚编著,商务印书馆 1935 年出版。该书根据秦器八十六,汉器七百四十九,收字九百五十一,重文六千○八十三,附录三十三, 重文十四。书末附采用各器铭文及楷书笔画检字。

《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藏仪、林洁明编纂,香港中文大学 1974—1975 年出版十六册。该书以容庚增订三版《金文编》(北京科

学出版社 1959 年出版)为据,罗列诸家之说于每字之下。书名仿丁福保《说文诂林》而体例稍异:第一,丁书剪贴原书影印,此书则因字条多采自殷周铜器铭文考释,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编》及我国新出版书籍中简体字颇多,故抄写时一一改为繁体。第二,《说文诂林》近万字,异体甚少,《金文诂林》则收字才四千,据《金文编》每条下列举原句文句,约一万八千条,

《金文编》未收者,复列举于每字下,约得二万条,作用与殷周金文索引相同。第三,《说文诂林》汇聚群言,不著己见,本书间有按语。第四,书末附采用彝器目录及释文,方便参稽。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诂林补编》,于 1977 年出版。

《石刻篆文编》,商承祚编著,科学出版社 1957 年初版。该书采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吴、晋各代石刻,品类以碑刻、碑额、题字为主,收篆文二千九百二十一字,按《说文解字》次序编排。每字从拓本双钩下来,标以楷书,注明出自何种石刻,并录入与该字有关的原句。书前有

《采用石刻目》,并附《伪石刻目》,书后有楷书笔划检字,是一部研究汉字形体演变,查考石刻篆文的重要字汇。

查考篆文还有清佟世男的《篆字汇》、清毕弘的《重订篆字汇》,均可参考。

《隶辨》,清顾蔼吉著,扫叶山房 1915 年仿原本重印。这部书钩摹汉代的隶书碑文,按《礼部韵略》分韵编次,每字之下分别注出碑名,并引包括该字的碑文,以《说文解字》辨其正、变、省、加等写法。又偏旁一卷, 五百四十部,也依《说文解字》次第。附碑考二卷,列所采碑目,考其碑文、时代和所在地。该书纠正了宋代娄机《汉隶字源》的谬误,补其未备,是一部研究汉字形体演变,查考隶书的重要字汇。当然,书中亦有因袭舛错处, 需要注意。

《增订碑别字》,罗振鋆、罗振玉编,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7 年出版。该书收集汉朝以来碑拓所见而字书不载的各种异体字,按韵序编排,每字的各异体字并列,后注楷书,再按先后一一注明出处。书前有全书收编异体字目录,可供查考。

《草字汇》,清石梁编,上海古籍书店 1978 年影印本。该书集录汉章帝至明朱学古八十七家所书草书法帖,逐字摹写,按《字汇》偏旁编排,同一字兼录各家不同异体,偶及行书,旁注书家名号,字头旁标明楷书。书前有《历代草圣》,按时代排列。

《楷书溯源》,清潘存辑、杨守敬编,光绪三年杨守敬刊本。该书收编魏晋至五代楷体碑帖,按原字摹刻,依《说文解字》次序排列,每字均注明出处,书前并有帖目、碑目各一卷,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楷书字汇。《凡例》详论楷法,有独到之见,可供研究楷法者参考。

查考古文字的工具书,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兼及甲骨文和金石文的《古籀汇编》;以金石文字命名的《金石大字典》;以书体命名的《正草隶篆四体大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也是颇有价值的专书。

《古籀汇编》,徐文镜编,商务印书馆 1934 年出版。该书收集散见于: 汪立名《钟鼎字源》、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容庚《金文编》、罗福颐《古玺文字征》和《汉印文字征》、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等书里的古文字,以篆字为字头,按《说文解字》次序排列,每字下首注楷体字,次注出处和各家考释。书前有楷书笔划检字。

《金石大字典》,汪仁寿编,求古斋书局 1926 年刊本。该书收录金石各体文字,上自籀古,下及碑印,均分别搜集;每字先列楷书,下录金石等文字,皆注明出处。全书按部首排列,书前有笔划检字,查考方便。

《正草隶篆四体大字典》,陈龢祥编,上海扫叶山房 1926 年石印本。该书按部首排列,用楷书为字头,用直音或反切注音,标明四声,有简明的释义。每字后列正草隶篆四体字,正楷采自碑帖,草书采自名人墨迹,隶书采自汉碑,篆书采自《说文解字》和古器,并一一注明出处。书前有论述字体演变的《文字源流考》,以及《部首检字表》、《难字检查表》。另附《名人墨迹》、《名人楹联》、《太史石鼓》、《钟鼎文》各一册,正草隶篆四体字俱备,可供参考。

《中国书法大字典》,主编林宏元,副主编欧洋、白金,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6 年出版。该书采用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三百六十人所写碑碣法帖三百多部,收录首字四千三百九十二,重文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余,剪贴墨迹影印,按《康熙字典》部首排列。全书以楷、行、草为主体,兼及章草、隶书、篆书、古文。每字下皆注明朝代、书写人,大部分还有出处。书前冠有《本书汇集历代书法家一览》、《本书汇集碑碣法帖等一览》和笔划检字表,查考方便。

(三)查考陶文。我国古代陶器上的文字,可上推到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钵口沿外部的刻划符号,它可能是作记数或记事之用,或为我国原始文字的萌芽。此外,商周以后陶器上的文字发现更多。考释陶文最早者是清末吴大澂所著《古匋文字释》;著录陶文的专书,则始于刘鹗的

《铁云藏匋》。查考古陶文字,可使用顾廷龙所编《古匋文孴录》,有 1936

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文字史料丛编本。该书收录古陶文字可识者五百余,按《说文解字》次序编排,《说文解字》未收字附列各部之后,字头下注楷体字或异文重文,每字均注明出处,考释列在各字之下。陶文多为单字, 有两字以上者,均录全句。不认识的字,收入附录。本书采录周进藏《古匋文字拓本》、潘承厚藏《古匋文字拓本》、刘鹗辑《铁云藏匋》、日本太田寿太郎辑《梦庵藏匋》、黄宾虹辑《陶玺文字合证》,是一本重要的古陶文字汇编。

(四)查考盟书。“盟书”在历史文献中也称“载书”,是我国古代天子和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向神盟誓时写在策上的载辞。春秋时代,盟誓之风盛行,《春秋》、《左传》中,关于盟誓的记载很多,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哀公二十七

年(前 468 年)的二百五十四年中,诸侯国之间的盟誓就有近二百次,其他没有记载下来的更不知有多少。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散见于铜器、陶器、货币、玺印以及竹简、帛书。1965—1966 年在山西省侯马市的春秋战国遗址中,发现了大批玉石文书,即侯马盟书。据研究,这批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的六卿之一赵鞅在晋国都城—

—新田主盟宣誓的官方文书。它们用毛笔书写,书法熟练,当出自祝、史一类官吏之手。这一批盟书,为研究秦统一六国前我国古汉字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宝贵的资料。盟书中的字体,有些仍然保持着殷商西周文字的形态;它们内容基本相同,用字也多重复,却有一些异体字,再加上一部分假借通用字,就显得甚为繁杂。遇到盟书中不认识的字,可查考《侯马盟书字表》,见《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辑,文物出版社 1976 年版。该字表由六百五十六件侯马盟书摹本汇集整理而成,分单字、合文、存疑字、残字四个部分。单字部分首列本体字,异体字则依字形不同特点附列于后,计收本体三百八十一字,异体一千二百七十四字,依本体楷释笔画多少顺序编次;单字及合文部分,每一本体字下均注明盟书中使用的辞例。为了便于同《侯马盟书》中的图版、摹本相对照,每字下均注明盟书编号。存疑字部分收录四十六字,残字部分收录一百○二字,皆按盟书编号编次。本字表后附《单字、合文检字》,分别按笔划多少编排,查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