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要、会典的纂修
唐德宗时,苏冕首先编次唐高祖以后九朝事为《会要》四十卷,唐宣宗时诏杨绍复等续编唐德宗以后七朝事为《续会要》四十卷;苏、杨之书已佚, 但开创会要这一史书体裁,不为无功。宋王溥据此二书并补充唐宣宗至唐末事而成《唐会要》一百卷,又另撰《五代会要》三十卷,会要的体裁至此而完成。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部较为完备的会要著作。会要是断代的文化专史,它搜罗的材料颇为丰富,可补正史之不足,极便于查考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但一般说来,它只是罗列史实而缺乏见解,在史学史上的地
位,远不能与《通典》、《文献通考》等著作相比拟。今天,从查考古代制度的角度看,《通典》、《通考》纵论历代制度,会要和后来的会典横叙一代史实,各有各的用处,二者不能偏废。
自《唐会要》、《五代会要》于北宋开国之初编成之后,会要体史书遂与编年体之实录、纪传体之正史鼎足而峙,后来仿效此种体裁的著作日益增多。首先是赵宋一代专门设立会要所,前后十次大规模地纂修会要,成书二千二百余卷,原书于明代毁于火灾,幸明初修《永乐大典》将《宋会要》史事分隶于各韵,清初《永乐大典》已佚去一千余册,然所存尚得十之八九, 嘉庆时徐松即从《永乐大典》辑出二百册计五六百卷,即今影印本《宋会要辑稿》之前身。它是研究宋代制度最详实的材料。
南宋徐天麟著《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唐会要》不分门,只标出五○四目;《五代会要》也不分门,标二五六目。《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则分为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前者共 367 目,后者 384 目。徐氏的分类,足可代表这一类著作,便于查检。
元虞集、欧阳玄等著《经世大典》八百八十卷,也可说是元朝的会要; 明董说著《七国考》十四卷,相当于战国的会要。此后,清龙文彬著《明会要》八十卷,孙楷著《秦会要》二十六卷,杨晨著《三国会要》二十二卷, 姚彦渠著《春秋会要》四卷,差不多历朝会要逐渐补齐,分类大多数从徐天麟的十五门,或略有增减。
宋李攸《宋朝事实》二十卷、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虽不取会要之名,而实际上也是分门别类详述当代典章制度,与会要无异。又明清官修的会典,不以门类分隶材料,而以吏、礼、兵、工、户、刑六部为纲,注重于章程法令和各种典礼,与会要略异,如《明会典》、《大清会典》等等。此类著作盖导源于《大唐六典》,亦与制度有关,然而价值不及会要。但查考明清制度时,亦可将会要、会典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