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法和年表、历表、大事表的源流一、历法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各国家、民族,主要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进行了长期的精密的观察、记录,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整理,于是有了历法。但由于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一年的日数不是一个月的整倍数,也不能用十二除尽,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各种历法。概括而言,古今中外的历法可分为:阴历、阳历、阴阳历三大类别。
阴历又称太阴历,以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为根据。回历(又称伊斯兰教历) 中供历史纪年和宗教祭祀用的“太阴年”,就是一种阴历(另有“太阳年” 供农业生产用,是阳历),平年 354 天,闰年 355 天,每年十二个月。回历元年一月一日,以所谓穆罕默德迁至麦地那(Medina)的次日(622 年 7 月16 日)算起,纪年称希吉来(Hejira),原意是迁移,中国回民通称回历纪元为至圣迁都元年。这种历法现在通行于阿拉伯国家。
阳历又称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行为根据。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它的前身是儒略历(或称旧历)。儒略历是元前 46 年罗马的儒略·凯撒参考
1
了古埃及的太阳历把罗马的太阴历加以改变而成,他规定 365
4
日为一年,
平年 365 日,四年一闰,闰年 366 日;每年分为 12 个月,单月 31 日,双月
30 日,平年的 2 月为 29 日,闰年的 2 月为 30 日。后来继任者奥古斯都大帝从 2 月减去一日加到 8 月,又把 9、11 月改为小月,10、12 月改为大月。因该历的历年较回归年长 11 分 14 秒,久经使用后发生了历日和季节变移,所
以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于 1582 年 10 月 4 日下令,以次日即 10 月 5 日为
15 日。改革后的新历叫格里历,或称新太阳历,平年 365 日,闰年 366 日,
每年 12 个月。公历纪元按传说中的耶稣诞生年定为公元元年。公元又称西元,常以 A.D.(拉丁语 AnnoDomini 的缩写,原义是我主降生年)表之。它始行于公元六世纪,后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故称公元。公元前,或以B.C.表示,是拉丁语 Before Christ 的缩写,原义是耶稣之前。
阴阳历是调整阴历和阳历的一种历法。我国的旧历就是阴阳历,它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年、月长度都依据天象。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又用十九年置七个闰月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值大致等于回归年。
夏代历法的确切情况虽然还说不清楚,但商代的历法已规定了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闰月置于年末(或年中)。据郭沫若研究,《殷虚书契后编》所载两个月的干支表,就是当时历法的部分抄本。周代的历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尚书·尧典》就记载着“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 成岁”,这就是阴阳历并用的确证。由于对天象的观测已相当精确,这时的历法已具备传统历法中气、朔、闰三个基本要素。关于《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与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其人以及三代的关系我们不去考证,但这些历法包含着先秦时代积累起来的历法知识,并在不同地区曾经使用过,当没有多少疑问。等分回归年为立春、
雨水、惊蛰等廿四节气的名称虽然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才完整提出,但
《尚书》中已有提及。先秦时代我国的历法并不统一,但据对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秦简《编牢记》等的研究,秦在统一六国前,至少在昭王时,上限在孝公之后,已采用《颛顼轨》,以十月为岁首,未改夏正月名次序(见黄盛璋:《云梦秦简〈编年记〉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7 年第一期)。
汉武帝时,因古历和天象不合,令邓平、落下闳造新历,元封七年(前
1
104 年)造成,规定了 365
4
天为一年,精确度与儒略历相同,但比它早五
十多年。汉武帝令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施行新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初历》,也是我国史志所载最早最完整的历法。此后,我国的历法又经过不断改革,出现过不少优秀的治历家。从《史记》、《汉书》记载《太初历》以后,我国正史都分别记载了有关朝代的历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为从事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其主要者有东汉编、李梵的《四分历》,汉末刘洪的《乾象历》,刘宋何承天的《元嘉历》,至祖冲之的《大明历》,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晋朝虞喜发现的“岁差”,更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历法的精密度。以后,隋朝刘焯的《皇极历》,唐代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僧一行的《大衍历》,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是有名的历法。宋代沈括提出过改革历法的重要意见,定一年为十二个月,立春为一月的头一天,惊蛰之日做二月的开始,这样依次类推,不管月亮的朔望,只管时令节气,去掉闰月,彻底实行阳历,故亦称《十二气历》。虽然它合乎农事的需要,但未被采用。直到七百年之后,英国气象局提出同样计划,并实行至今。南宋杨忠辅造《统天历》,定一年为 365.2425 日,只比回归年差 26 秒,这种精密度
和公历相当,但比它早 383 年。元代郭守敬等总结旧历经验,并根据实测, 造《授时历》,是我国历法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明代《大统历》,实际上是
《授时历》的改名,使用二百多年;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吸收了西洋历法,更造《时宪历》。
辛亥革命的次年(l912 年),我国采用公历,但纪年用中华民国年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公元”。但为了照顾群众的习惯,旧的夏历仍然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