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宋夏和约的缔结
元昊在对宋战争中,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西夏是小国寡民,人力、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史称:
“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 之谣以怨之”①。
在此情况下,为了巩固新建的封建政权,不如乘战胜之威,以胜利者的姿态,向富裕的宋朝提出缔结和约,通过谈判,从中捞到经济上的好处。
元昊在三川口之战获胜后,就向范仲淹作出和平姿态,他一面“使人于泾原乞和”②,同时又释放宋塞门砦主高延德,让他回到延州,转达其希求和平的愿望。范仲淹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和平是有条件的,只有元昊同意宋方提出的要求,和平才会到来。他写信给元昊道: “高延德至,传大王之言,以休兵息民之意请于中国,甚善。⋯⋯
大王果然以爱民为意者,言当时之事(指称帝建国),由众请莫遏, 以此谢于天子,必当复王爵,承先大王保国庇民之志,天下孰不称大王之贤。⋯⋯况宗庙有先大王誓书在,诸路之兵,非无名而举, 钟鼓之伐,以时以年,大王之国,将如之何!他日虽请于朝廷,恐有噬脐之悔,惟大王择焉”③。
这封信的意思很清楚,即恢复和平的条件是取消皇帝称号,依旧向宋称臣纳贡。否则,只有继续战斗下去,一旦宋胜夏败,那时再向宋朝提出
② 《栾城集》卷 38,《论兰州等地状》。
①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② 《长编》卷 130,庆历元年正月戊寅。
③ 《长编》卷 130,庆历元年正月戊寅。
取消帝号和称臣,以换取和平,那就成为不可能而后悔莫及了。因为条件苛刻,加上元昊又取得了好水川的胜利,态度强硬,只好暂时作罢。庞籍知延州后,宋政府处境艰难,曾密令庞籍寻求媾和途径,“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①,公元 1042 年九月爆发的定川砦之战,宋朝又遭失败,更加迫切需要和平,西夏因“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② , 也感到战争难以继续下去,于是双方又恢复了和谈联系。公元 1043 年, 元昊派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与文贵到汴京(今开封市)进行和谈,因西夏方面坚持元昊“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③,未能得到宋朝同意,接着宋仁宗派邵良左,张士元、张子奭、王正伦前往西夏首都兴庆府商议,“且许册为夏主”④,因元昊不肯让步, 和谈未能取得进展,于是元昊再派如定、聿舍、张延寿、杨守素到汴京继续谈判,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最后求同存异, 和约终于成立。
宋夏和约议定后,元昊于公元 1044 年(庆历四年)五月,向宋进“誓表”(接受议和的保证书),而宋仁宗也给元昊颁降了“誓诏”。同年十二月,宋朝派尚书祠部员外郎张子奭充册礼使,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张士元为副使,前往西夏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赐“夏国主印”,至此, 完成了宋夏和约的全过程。
宋夏和约的主要内容,根据《长编》、《宋史·夏国传》等有关史书的记载,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六条:
(一)夏主对宋称臣,奉正朔(按指循奉宋朝所颁历法)。
(二)宋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并承认西夏现有领土。
(三)宋岁赐夏银七万二千两,绵帛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总数为二十五万五千两、匹、斤。(包括净赐二十万,回赐五万五千)
(四)置榷场于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及高平砦,(宋属镇戎军, 在今宁夏固原)但不通青盐。(即西夏青盐不得远销宋境)。
(五)双方以前所俘军民各不归还,今后如有边人逃亡,不得越界追逐。
(六)两国边境划中为界,界内听筑城堡。
六条主要内容,除了第四条对双方有利,西夏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尤其是第三条宋朝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个代价换取了什么呢?西夏对宋称臣,奉正朔,而这点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西夏名义上虽然对宋称臣,但他们在实际上照样称帝,国号大夏,设置州郡,“自置官属”①,一切同宋朝几乎没有差别。正如宋臣韩琦、范仲淹所指出:“(元昊)所获者大利,所屈者虚称”②。“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③。
①
② 《宋史》卷 311,《庞籍传》。
③
④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①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② 《长编》卷 149,庆历四年五月壬寅。
③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第四节 辽夏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