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封建御用人才

仁孝为了大力发展西夏教育,培养大批御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大兴汉学

仁孝时,汉学从中央到地方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公元 1143 年六月, 下令于各州县设立学校,“国中增弟子员至三千人”。这同崇宗乾顺的国学人数相比,增加了 10 倍。同时在宫中设立贵族小学,“凡宗室子孙

① 《宋史》卷 258,《曹玮传》。

② 《宋史》卷 328,《蔡挺传》。

③ 《长编》卷 185,嘉祐二年五月庚辰。

七岁至十五岁皆得入学”①。并选拔教授给学生上课。公元 1144 年(夏人庆元年),立大汉太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仁孝“亲释奠,弟子员赐予有差”②。此外,还建立内学,“仁孝亲选名儒主之”③。

  1. 发展科举制度

公元 1146 年(夏人庆三年)八月,“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盛”①。立唱名法,说明仁孝时期,也像宋朝一样,设有进士科进行考试。凡是经过皇帝殿试被录取的进士按规定要宣布名次, 名曰唱名,又叫传胪。至于童子科究竟何时设立?从人庆四年复设童子科,似乎是从仁孝开始,但从西夏蕃汉教授斡道冲“五岁以尚书中童子举”②推算,说明西夏童子科,早在崇宗乾顺之时即已设立。

  1. 树立儒学偶像

公元 1146 年(夏人庆三年)三月,“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③。唐时曾封孔子为文宣王,仁孝进一步封孔子为帝,说明西夏尊儒、崇儒之风同中原王朝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1. 继续购买儒家典籍

随着西夏学校数量的增多,开科取士的频繁,广大知识分子需要阅读大量儒家典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仁孝派遣使者到金朝“请市儒释诸书,金主许之”④。西夏统治者之所以不到宋朝购买儒释书籍,因为南宋偏安江南,与西夏关系隔绝,只好向金求购。

  1. 阐释儒家经典

仁孝时,不仅组织人力翻译出版了大量儒家经典著作,而且对其中的一些著作的义理进行阐释。如精通五经的蕃汉教授斡道冲就曾“译论语注,作别义三十卷,又作周易十筮,断以国字书之,行于国中”⑤,对于结合西夏国情,比较准确地宣传儒家学说和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仁孝还设立翰林学士院,于翰林学士院内,设有翰林学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学士。“以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①。此后,出任翰林学士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由于仁孝采取了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为西夏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并因此得到了金朝使者的称赞:“夏国多才,较昔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