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西夏手工业分官营民营两种,但主要由官府掌握,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和具有较高工艺技术水平的熟练工匠,大都由官府控制着。其产品, 主要不是用于商业交换,而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服务。下面就西夏的一些主要手工业略作介绍。
- 毛织业
由于畜牧业在西夏统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牲畜皮毛原料相当丰富。因此,毛织业成了居民比较普遍的家庭副业。其纺织生产工具,从已发现的考古文物看,主要有木刮布刀和石纺轮。表明其工具相当原始。其主要产品有氆氇(音普鲁)毛褐、毡、毯等。同时还制造衣服、被单、巾帽、袜之类。在这些产品中尤其是西夏首都兴庆府出产的驼毛毡,“为世界最丽之毡”①。由于毡毯是当时的名贵上品,因此,成为西夏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在驼毛毡中又以白骆驼毛制作之毡最优良,“商人以之运售契丹及世界各地”②。
- 兵器制造业:
西夏矿产比较丰富。其种类有蓝靛、盐、碱、硝、煤、铁等。谚云: “塞上天府了不得,出产仁(枸杞)、黄(甘草、黄芩)、蓝
(蓝靛)、白(盐、硷、硝等)、黑(煤、铁等)”。
其中铁用以制造兵器和农具。西夏统治者非常重视兵器的制造,并把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该制造业的原料,一部分出自国内。如元昊曾在夏州东境设铁冶务,此为夏国“出铁制造兵器之处”②。其铸造兵器的锻
① 《宋会要辑稿》第 179 册,《兵》14 之 18。
② 《长编》卷 444,元祐五年六月辛酉。
③ 《长编》卷 460,元祐六年六月丙午。
①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 1 卷,第 72 章。
② 《范文正公集·年谱补遗》。
② 《范文正公集·年谱补遗》。
炼之声,曾为宋使所闻。史载:德明卒,宋吊祭使杨告在宴会厅上,闻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未几元昊果叛”③。又如横山东部的茶山地区也产铁矿。“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之府”④。另一部分来自宋辽,即由出使辽宋使者冒禁多方购买。如公元1033 年(辽重熙二年),“乙酉,(辽)禁夏国使沿路私市金铁”①。但更多的是来自宋朝,正如宋神宗时张方平所指出:“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②。这些从宋朝运回之物大部分为各类铜钱,此外,西夏还于宋夏边境以盐易铁钱。“夏人茶山铁冶既入中国(宋),乏铁为器, 闻以盐易铁钱于边”③。说明西夏在宋攻占茶山之后,其铁的来源更加依赖于宋。
其冶炼技术比较先进。安西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锻铁图,采用竖式风箱,一人坐于竖式风箱旁边鼓风炼铁,两人手持铁锤,密切配合,轮番在铁砧上锻打铁制工具。
所造兵器种类,一般为箭、枪、剑、铠甲、斧、刀等。其著名兵器如下:
“战车”——名叫“对垒”,可以载人填壕而进,是一种攻城的先进武器。
“旋风炮”——装置在骆驼鞍上,可以发射拳头大的石弹,是一种十分精良的武器。
“铠甲”——宋臣田况在《兵策》中赞美西夏“铠甲”的质量时指出:“今贼(指西夏)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④。
“神臂弓”——被宋人誉为“最为利器”⑤,约于神宋熙宁年间传入宋朝。向宋朝献神臂弓的人究竟是谁?沈括认为李定所献,而朱弁则认为是李宏所献。该弓的具体制作情形是“以厌(音掩)为身,檀为绡, 铁为枪镗,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因为其射程既远且深,可以射240 步至 300 步,“能洞重扎”①,神宗下令依样制造。南宋高宗年间, 抗金名将韩世忠所造的“克敌弓”②,就是仿照西夏神臂弓制造的。
夏人剑:为一种随身佩戴的西夏宝剑。这种宝剑在宋朝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天下第一”③。宋朝最高统治者以及文人学士,往往以得到该剑为荣。宋钦宗曾“佩夏国宝剑”④,后来将它赏赐给王伦。文学家苏轼见此剑,“极欣赏”,并请晁补之为其作歌,内有“试人一缕立褫魄,
③ 《宋史》卷 304,《杨告传》。
④ 《长编》卷 220,熙宁四年二月壬戌。
① 《宋史》卷 304,《杨告传》。
② 《辽史》卷 18,《兴宗本纪》。
③ 《宋史》卷 185,《食货志》。
④ 《长编》卷 132,庆历元年甲戌。
⑤ 朱弁:《曲洧旧闻》卷 9。
① 《梦溪笔谈》卷 16,《器用》。
② 洪迈:《容斋三笔》卷 16,《神臂弓》。
③ 宋太平老人撰:《袖中锦》,收《学海类编》集余 4。
④ 《宋史》卷 371,《王伦传》。
戏客三招森动容”⑤。即见血封喉,见血不治之意。说明该剑不仅外表美观,而且犀利无比。
- 采盐业:
盐的主要产地在盐州和灵州。盐州计有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等四盐场。灵州则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静池等七盐场。这些盐场主要产青盐和白盐。青盐品质纯净, 以稍带青绿色而得名,其质量比白盐更佳。
此外,在西安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的碱隈川还出产红盐和白盐,但其产量和质量都比不上兴、灵二州的青白盐。
西夏统治者在中央机构三司中设盐铁使专管盐铁,说明对采盐业的重视。西夏统治者之所以重视采盐业,因为它是西夏政府重要财源之一。如元昊时“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①
西夏青白盐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辽、金进行官方贸易,其中运往宋关中地区最多,并以此换回大批粮食。由于西夏青白盐的质量优于宋朝的解盐,价格也比解盐便宜,深受宋朝沿边人民欢迎,“以青盐价贱而味甘,故食解盐者殊少”,宋政府鉴于“解盐之利日渐侵削”②,为了保证解盐的畅销,往往“峻青白盐之禁⋯⋯重为法以绝之”③。即禁止奸商私自贩卖青、白盐至宋,谋取暴利。
- 印刷业:
西夏印刷业颇为发达。自元昊建国后,统治者为了学习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除了大量搜购汉文典籍外,还用夏汉两种文字雕印书籍,成为风气。为了发展印刷业,西夏政府还设置一种官府出版机构——“刻字司”。1957 年,北京发现寿亲养老新书,牌子刻着“西夏揆文书院”重刻字样,反映西夏存在着揆文书院的出版机构。除官府出书外,私人和学校也可能刻印书籍。
西夏刻书种类繁多,计有佛经、诗、文、小说、格言、谚语、文字、音韵、法律、医术、日历、卜筮、咒文、以及用西夏文大量翻译的汉文书籍,诸如儒家经典、诸子、史传、小说、兵书、医书、版画,等等。在这些刻书中以佛经数量最多。西夏统治者建国伊始,即大力提倡宗教, 为了祈求所谓“福利”、“功德”,往往大量刻印佛经,如公元 1189 年
(乾祐二十年)夏仁宗仁孝就在大度民寺作大法会,念佛诵咒经之机, 散发蕃(西夏)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10 万卷,汉《金刚普贤行诵经》、《观音经》等 5 万卷。其中《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施经发愿文中有“镂板斯经”之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夏刻书业的发达。
- 陶瓷业:
西夏陶瓷业,除少量高级瓷器自宋朝输入外,大部分为自己烧造。从考古出土的陶瓷看,西夏烧制的瓷器产品计有白瓷碗、白瓷盘、酱色瓷碟、玉壶春瓶、瓷砚、瓷人头像、白瓷碟、白瓷高足碗、白釉瓶、酱黑釉瓷碗等的碎片和酱褐釉剔花瓶等。这些瓷器虽然不乏佳作,如 1956
⑤ 晁补之:《鸡肋集》。
① 包拯:《包孝肃奏议》卷 9。
② 《长编》卷 146,庆历 4 年正月庚子。
③ 《长编》卷 165,庆历八年十月丁亥。
年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敏盖村发现的酱褐釉剔花瓶两件,瓶身刻有牡丹花纹,造型凝重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艺中的佳品①,但大多数瓷器,胎质欠细腻,器形单调,技术上比不上宋瓷。
- 砖瓦业:
瓦为建筑的基本材料,西夏民间房屋,俱为木柴结构,不用砖瓦, 但皇宫官署,贵族官僚邸宅,均用砖瓦建筑。随着砖瓦需求量的增多, 西夏后期统治者对砖瓦生产十分重视,设“砖瓦院”机构来专门管理砖瓦生产。从建国后对银川市西夏帝陵区的发掘遗物看,建筑材料实物有砖、瓦、鸱吻、龙头、兽头,等等。砖有条砖、方砖两种;瓦分板瓦和筒瓦,其中筒瓦有青灰和琉璃二种;而琉璃瓦又有深蓝与深绿两种颜色。当有兽面纹与花卉纹、虎头纹滴水等等。鸱吻有绿琉璃和青灰二种。这些砖瓦等建筑材料,均为就地烧制,这从陵区东部边缘发现的数十座西夏砖瓦和石灰窑址可以看出。
- 玉器加工业:
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的沙州一带。如公元 1004 年(宋景德元年)四
月,“曹宗寿遣使以良玉名马来贡”。公元 1050 年(宋皇祐二年)“沙州骨笃末似婆温等来贡玉”①。这些贡玉虽然没有新疆和阗玉那样有名, 但它证明河西走廊沙州、肃州一带产玉并有玉器加工业。
- 金银制造业:
西夏统治者为了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在其中央的十六司机构中,设有文思院,专门管理金、银、犀、玉等高级用品的制造。从 1958 年以来出土的大批金银器看,表明西夏手工业匠人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铸、锻、焊、抛光、切削、钻孔、鎏金等工艺技术。如 1976 年,宁夏灵武发现的一批银器中,有曲腹钵、敞口碗、盒等,造型轻巧,外表光莹、厚薄均匀。有的器底有线雕卧牛图案,有的钵、碗内底有墨书西夏文, 注明器物重量②,等等。
此外,西夏手工业还有造纸业(西夏统治者曾设造纸院来管理造纸业)以及作为家庭副业的酿酒业(采用蒸馏酿酒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