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迁徙

1.迁至四川木雅地区

这是一支从事畜牧生产的西夏人(以党项为主)。他们于西夏亡国后,南渡洮河,横越松潘草原,出阿细、班佐、沿金川河谷南下,经过丹巴、乾宁等地约数千里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并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这部份西夏人曾建立过地方政权。当地藏民将该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即“西夏王”。因西吴即西夏的对音。“夏”与“下”为同音字,“下”字古音读“虎”,因此,西夏被念为西吴。该地方政权与元朝并存不悖。明初,当朱元璋攻打盘据于四川重庆一带的明玉珍时,曾出兵助讨,立有战功。至成祖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被封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即明正土司。“至清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 年)嗣斩而绝”①。该政权首尾 470 余年。2.迁至山西居庸关与河北保定

公元 1345 年(至正五年)建造于居庸关洞壁的六种文字石刻,参予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 4,《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

③ 《元史》卷 143,《余阙传》。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 21。

① 参阅邓少琴:《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原载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中国学典馆出版单行本。

该工程的纳麟及主持西夏文译写的智妙咩布和那征师均为党项人,说明西夏灭亡后,一部份党项人迁居于此。

1962 年 9 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保定城北韩庄发掘的西

夏文“胜相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 1502 年),幢之所记西复人, 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记出助缘随喜的八十多个西夏人。这八十多人中,包括男女、僧俗、姓名、法号、复姓和单名。他们都属于蕃姓之列。所谓蕃姓,即西夏以党项羌为主的非汉人姓氏”②。这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定并定居于此。

② 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载《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