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的起因
西夏同辽的战争是辽夏矛盾长期发展恶化的必然结果。元昊时期辽夏矛盾发展和激化,大体上由下列四种因素所造成。
第一,元昊同兴平公主不睦,引起辽的不满。早在元昊被立为太子之时,其父李德明为了加快称帝的步伐,孤立宋朝,获得辽的支持,继续同辽结盟,主动为元昊向辽圣宗提出求婚,辽圣宗欣然许诺。但不久, 辽圣宗去世,联姻之事暂时被搁置起来。公元 1031 年(辽景福元年,宋天圣九年)十二月,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随即将其姐姐兴平公主嫁给元昊。元昊也因此被封为驸马都尉,晋爵为夏国公、西夏王。
但元昊与兴平公主婚后很不和睦。公主生病,元昊不去看望,也不向兴宗报告。兴平公主因忧伤过度,闷闷不乐而死。当辽兴宗得知姐姐因元昊冷落忧愤而死后,十分恼怒,立即派北院承旨耶律庶带了诏书责问元昊,对元昊极为不满。
第二,在夏宋战争中,元昊因惧怕辽兴宗因兴平公主之事,背夏联宋,“南北合兵”夹击西夏,尽量讨好辽国。如将截获宋押送冬装俘虏与冬装献给辽国,以便继续维持辽夏结盟的关系。同时,元昊根据盟约互相支持的精神,主动请求兴宗发兵攻宋,以便配合他的军事行动。但此时的辽兴宗已与元昊貌合神离。他表面上答应出兵,实际上只集兵幽州,不再前进,元昊对此极为不满。
第三,在同西夏毗邻的辽境内居住着许多党项部落。这些部落,随着西夏国力的强盛,有的举族附夏,从而使辽夏边界的民族问题日益复杂起来,成为辽夏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公元 1043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辽重熙十二年)八月,辽境内夹山一带的党项部落岱尔族起兵反抗,辽屡次派兵镇压,不能平定,于是请求元昊出兵协同会剿,结果镇压了这次反抗。但辽兴宗却独吞了全部掳获之物,从而加深了元昊对他的怨恨,并伺机报复。此后,元昊不断出兵深入辽境,劫掠财物,同时引诱辽境内夹山南部地区的党项部落叛附夏国。当辽兴宗得知辽节度使党项人屈烈等叛附夏国的消息后,立即派遣使者要求元昊归还,被元昊拒绝,从而使辽夏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四,元昊对辽违背盟约,单独与宋和好,接受宋朝每年所增绢、银极为不满。正如曾经多次出使辽朝商办此事的富弼所指出:
“契丹始与元昊相约,以困中国(宋朝),前年(指公元 1042 年,庆历二年九月),契丹背约,与中国复和,元昊怒契丹坐受中国所益之币(指宋每年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与辽),因此有隙, 屡出怨辞”①。
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态度,元昊因辽违背盟约,独自得到宋朝的好处而迁怒于辽,则是很自然的事。
第五,在辽夏关系出现裂痕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辽为了在经济上
① 《长编》卷 151,庆历四年八月甲午。
制裁元昊,下令禁止夏使在辽境“私市金铁”②,甚至禁止夏人到吐谷浑和党项人居住之地购买马匹。为了使其经济制裁行之有效,辽兴宗又下诏“禁约诸蕃,令沿边筑障砦防遏之”③。
公元 1044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辽重熙十三年)五月,辽境内的党项族再一次起兵叛乱。兴宗派辽南面招讨罗汉奴领军镇压,元昊出兵救援,杀死了辽招讨使萧普达等,兴宗大怒,下令调集诸道兵马讨伐夏国。双方剑拔弩张,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从上述辽夏主要矛盾的发展看,辽夏之战的实质,在于争夺对西北诸党项部落的统治权。正如宋臣欧阳修所指出:“(辽兴宗)与元昊争夹山小族,遂至交兵”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