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措施
此外,元昊还采取了诸如秃发、建都兴庆、定官民服饰、整理西夏文字、设立蕃学院和汉字院、建立蕃学、改革礼乐等措施。
公元 1032 年(夏显道元年)三月,元昊向其统治境内的党项人发布秃发令。即推行党项传统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元昊首先带头秃发(即剃光头顶),然后强令党项人秃发,限期 3 日,有不执行命令者“许众杀之”①。也就是说,对于不愿秃发者,任何人都可以将他处死。但西夏秃发,并非自元昊始。早在李德明时即已存在。这从 1965 年发掘宁夏石嘴山市属于李德明时期的西夏城址,出土文物有秃发状瓷人头像,即可佐证。该瓷人头像除头顶施褐色釉外,其余均施白釉②。
公元 1033 年(显道二年)五月,升首都兴州为府,更名兴庆,并调动民伕在兴庆府大兴土木,营建殿宇,扩建宫城。兴庆府的规划布局、建设特点,几乎完全依照唐都长安、宋都汴京。
在官民服饰上,元昊为了体现封建等级关系,元昊采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官民的服装式样,规定文官戴幞头,着靴,穿紫色、红色衣服。武官戴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和间起云的金帖、银帖纸冠, 等等。其服饰穿紫色旋襴衫,下垂金涂银束带。无官的庶民百姓,只准穿青绿色衣服,贵贱等级分明。至于元昊自己的服饰则是“衣白窄衫, 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③。
公元 1037 年(夏大庆元年),元昊为了增强民族意识,巩固民族语言,命大臣野利仁荣搜集、整理西夏文字,使它系统化、规范化,编撰成 12 卷。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蕃书”,一般人称它为西夏文字。
同年,元昊还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但对其中的蕃字院尤为重视, 由野利仁荣负责主持。汉字用于同宋朝往来的文书,同时与“蕃字”并列,由“汉字院”官员负责撰写;蕃字用于吐蕃、回鹘、张掖、交河, 同时与汉字并列,由“蕃字院”官员负责撰写。蕃汉二字院的设立,扩大了西夏文的使用范围,对于西夏同邻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元昊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用西夏文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学》等书,选拔党项和汉官子弟入校学习, 学成之后,经过考试,量才录用。
在礼乐方面,元昊认为唐宋礼乐制度过于繁琐,为了适应当时的政
② 《长编》卷 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③ 欧阳修:《上英宗论河西可攻四事》,载《诸臣奏议》卷 35,《边防门》。
① 《长编》卷 115,景祐元年十月丁卯。
② 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宁夏石咀山市西夏城址试掘》,载《考古》1981 年第 1 期。
③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治需要,一反德明采用唐宋礼乐的作法,“令国中悉用胡礼”。在“吉凶嘉宾、宗祀、燕享”各种场合里,“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①。他在对野利仁荣解释改革礼乐的理由时指出:
“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②。
这种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大胆简化礼乐制度,充分体现了元昊的务实精神。
以上是元昊称帝建国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这些准备工作看,尽管元昊在恢复党项民族传统,提倡民族意识方面,做了种种努力,而且衣冠文物、礼乐器用等方面有许多标新立异之处,一些典章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多少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但从总体上和实质上去考察,只不过是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及其封建文化的翻版。正如宋臣富弼所指出:
“得中国(宋朝)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①。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元昊称帝建国时,党项社会已经进入封建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其经济基础已经是封建性的,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就不可能不模仿唐宋,属于封建性的。何况元昊统治的地区是中原王朝控制过的早已封建化的地区呢?
第三节 称帝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