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国后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元昊建国后,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继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调整中央官制。元昊建国前,曾仿照宋朝官制,建立

了一套适合西夏国情的官制。公元 1039 年九月,元昊以中书省不能统理日常事务为由,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增设尚书省,置尚书令。其职掌是“考百官庶府之事而会决之”②。同时,又将宋朝的二十四司改为十六司,“设

① 《西夏书事》卷 11。

② 《长编》卷 124,宝元二年九月。

③ 《宋史》卷 325,《刘平传》。

① 参阅拙作:《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宁夏大学学报》1996 年第 1 期。

② 《西夏书事》卷 13。

十六司于兴州,以总庶务”③。十六司隶属尚书省。西夏官制至此日臻完善。

元昊所设的十六司名称,据仁宗仁孝时党项人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除设有中书、枢密府外,还没有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殿前司、皇城司、三司、内宿司、巡检司、陈告司、磨勘司、审刑司、农田司、閤门司、群牧司、受纳司、监军司等带司的机构①。也就是说,如果加上属于地方的监军司机构,正好为十六司。此外,与司同级但不带司名的中央机构,还有大恒(汉)历院,宣徽、工院、马院、承旨,等等。这记载虽属于中晚期官制,但也能从中看出元昊所设十六司及其整个官制的梗概。

第二,确立朝贺仪式。元昊即位后,其宫廷中的朝贺仪式,除“于正朔朝贺杂用唐宋典式”,其他仪式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更动。规定群臣“常参”为六日,入见“起居”为九日。“凡六日、九日则见官属”②。朝贺之时,由宰相(必须由党项人担任此职者)领班,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凡大臣朝拜时执笏不端,行立逾矩,有失礼仪者,要受到处罚。

另外,元昊还暗中派人潜入宋境,用重金购买被宋仁宗释放的宫人③ 数人,养在自己宫中,以便从他们那里了解大宋“朝廷刑赏,宫闱阴事④”,作为制定西夏宫廷规章管理制度参考之用。

第三,培养和重用人材。元昊为了巩固其蕃汉联合统治,除了通过大力兴办蕃学,培养人材外,还注意招揽重用自宋朝投奔过来的失意知识分子,文臣武将。正如宋臣富弼所指出:

“元昊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我举子不第,贫贱无/TITLE>归, 如此数人,自投于彼。或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推诚不疑,以为谋主①。

在元昊所重用的文臣武将中,其中对元昊的所作所为影响较大者,当推张元、吴昊。

张元、吴昊原名叫什么?一些研究西夏史的同志,几乎一致认为“二人原名久佚”②,或“无从考查”③ 。其实,吴昊原名虽不可知,但张元原名为源,似乎有据可寻。李焘《长编》云:

“诏陕西都部署司,令张元弟侄张起,张秉彝,张仲经等往塞下,诱接张源。候还日,优与恩泽⋯⋯。仍以秉彝为华州长史,仲经为文学”④。

③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① 《蕃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

②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③ 《宋史》卷 10,《仁宗本纪》云:“(宝元二年四月)乙丑,放宫女二百七十人”。按:《长编》作二百七人。

④ 《西夏书事》卷 13。

① 《长编》卷 124,仁宗宝元二年九月丁巳。”

② 吴天墀:《西夏史稿》42 页,注 17。

③ 白滨:《元昊传》68 页。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④ 《长编》卷 127,仁宗康定元年六月乙未。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张元兄弟二人,均以一字为名,曰源曰起。他有两个侄儿,均以二字为名,曰秉彝,曰仲经。秉彝,仲经并未因张元投奔西夏而立即罢官,仍然担任华州“长史”和“文学”的职务。另外,清人周春《西夏书》云:

“元初名源,字雷复”⑤。

不仅肯定他的原名为源,而且还指出了他字雷复。

张元、吴昊祖籍为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他们年轻时胸怀坦荡, 性情豪放,尤其是张元,常“以侠自任”⑥,并做了一些助人为乐、行侠仗义之事。

张元、吴昊与姚嗣宗“相友善”,而且都少年气盛,颇有才华,“负气倜傥,有纵横才”①。当时盛行科举制度,张元、吴昊也像其他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本想十年面壁寒窗,一步一步地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考试,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们在科场上却一再碰壁。“累举进士不第”,“落魄不得志”,心中积满了怨气。“无以自伸”,因此, 他们经常借酒消愁,“托兴吟咏”。如张元作咏鹦鹉诗云:“好着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②。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他们在科场失败之后,并不甘心醉生梦死,幽游度日,老死空林。时值元昊图谋称帝建国,宋西北边防吃紧,他们决定投笔从戎,投奔到宋边帅大营,谋个一官半职,报效国家。他们来到边帅驻地,边帅虽然召见了他们,但在是否留用问题上却犹豫不决。张元、吴昊见此情况, 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径走西夏”。等到边帅觉察,派骑兵追赶,未能赶上,只好表奏姚嗣宗为其幕僚。

张元、吴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夏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他们在城外一家酒店整天饮酒,故意将其姓名改为张元、吴昊,在酒店墙壁之上大书“张元,吴昊来此饮酒”。他们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被兴庆府的巡逻兵看在眼里,于是出其不意地将他们捉拿去见元昊。元昊先问他们为何要擅自来到夏国,接着又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大胆地犯讳称元称昊?二人大声回答道:“姓尚不理会,乃理会名耶?”③时元昊虽然称帝建国,但给大宋的表章仍用宋的赐名——赵。元昊闻此,张口结舌, “竦然异之”①,决定给他们授以官职,加以重用。

张元、吴昊自 1037 年(宋景祐四年)投奔夏国,到 1044 年(夏天

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十二月,张元去世,首尾 8 年。在这期间,他们对元昊大政方针的决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史称“夏人以为谋主,凡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②。说立国规模多二人导之,似乎查无史据,但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则有史可据。“西夏曩宵

⑤ 周春:《西夏书》卷 3,《臣传·张元吴昊》。

⑥ 《闻见近录》12 页,知不足斋本。

① 洪迈:《容斋三笔》卷 11,《记张元事》。

② 陈鹄:《耆日续闻》卷 6。

③ 岳柯:《桯史》卷 1,《张元·吴昊》。

① 岳柯:《桯史》卷 1,《张元·吴昊》。

② 王仁俊:《西夏文缀》卷 1。

之叛,其谋皆出于华州士人张元与吴昊”③。事实上张元不仅煽动元昊叛宋自立,而且还鼓动元昊夺取宋朝领土,亲自为元昊规划过入寇宋朝的总方略。

“国有征伐,辄参机密。常劝元昊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宋朝)一身二疾,势难支矣”④。

可见,联结契丹,夹击宋朝,先取宋关中之地,然后直捣长安,这便是张元为元昊所规划的入寇宋朝总方针。这个方略,完全符合元昊的“小则恣行寇掠,大则侵夺封疆”的早已胸有成竹的构想。元昊称帝建国后, 所发动的一系列对宋战争,正是在这一入寇总方针指导下进行的⑤。

第四节 宋夏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