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发展的段落划分及主要农产品
农业为西夏“赖以为生”的又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西夏中央政府设立的十六司中,就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农田司”,表明统治者对农业部门的重视。西夏的农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党项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权,到继迁攻占灵州之前,在这期间,夏州统治者虽然占有河套地区无定河两岸的银、夏、绥、宥诸州,但这些地区并非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除宥州产粮较多外,“每岁资粮,足取洪宥”,其余地区“地不产五谷”①。因此,农业在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
第二阶段,自继迁占领灵州、兴州、到元昊攻占河西走廊之前。这是西夏农业获得明显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由于兴、灵二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水利发达,宜农宜牧,为历代屯垦,振兴农业的理想之地。如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战之地”②。今天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银川及银川南面的大部分地区, 包括在兴、灵二州之内。由于兴、灵二州农业得到了发展,生产了较多的粮食,除供当地居民食用外,还可以用来救济灾民。如公元 1110 年(夏贞观十年,宋大观四年)秋,瓜、沙、肃三州大饥,“乾顺命发灵、夏诸州粟赈之”③。除兴、灵二州农业发展比较突出外,在宋夏交界的沿边
①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 21,《外国贡进礼物·西夏国贡进物件》。
② 《宋史》卷 485《夏国传上》。
③ 《西夏书事》卷 32。
① 《宋史》卷 325,《刘平传》。
② 《长编》卷 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③ 《西夏书事》卷 32。
地区,由于德明同宋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从而使这一带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④。正是这种发展的客观写照。
第三个阶段,自元昊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尽有河西之地”⑤,称帝建国,到仁孝统治时期。这是西夏农业发展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西夏的主要农业区有三,一为兴、灵、洪、宥诸州;二为河西走廊的甘州、凉州和肃州。历代统治者曾在此兴置屯田,并收获了较多的粮食。如公元 684 年(唐中宗嗣圣元年),仅甘州一处就积谷 40 万石,获粮 26 万石。西夏统一后,甘州、凉州等地,不仅畜牧业发达,同时,还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如凉州不仅水草丰美,为放牧理想之地,而且农业也颇发达。三是与宋(后期与金)毗连的边缘地区。即宋臣吕大忠所说的“东则横山,西则天都山、马衔山一带”①。这里所说的横山,当指横山的北部地区。因宋夏以横山为界,称为“山界”。大体上“横山以北, 尽为西夏所有”② ,以南则为宋有。“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③。即不仅出产良马,还是西夏粮食重要产地之一。由于该地产粮较多,因此, 入侵宋朝的军队,往往就粮于此。“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④。
第四个阶段,自桓宗纯祐至西夏灭亡,为西夏农业的衰落时期。这个阶段里,西夏外患频仍,“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⑤。夏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当然谈不上振兴农业了。
农产品,据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其农产品有麦、大麦、荞麦、糜、粟、稻、豌豆、黑豆、荜豆等。据《辽史》记载,“土产大麦、荜豆、青稞⋯⋯(等等)”⑥,说明西夏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稻子、青稞和荜(bì 必)豆,等等。从事农业操作的多数为汉人。从西夏的全境来看,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大,收获量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食粮需要,一旦遇到战争,他们一般只能以大麦、荜豆、青麻子等物充饥,如遇到灾荒,老百姓只能靠采撷杂草或野菜充饥。正如宋臣曾巩所指出:
“其民春食鼓子蔓、咸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wūtí 无堤);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畜沙葱、野韭、拒霜、¦ 条子、白蒿、碱(jiǎn 减)松子,以为岁计”。①
如果遇到严重的战争和灾荒,老百姓在“衣食并竭,老幼穷饿,不能自存”②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等着西夏统治者自产粮较多之地运粮赈
④ 《长编》卷 130,庆历元年正月。
⑤ 《西夏书事》卷 12。
① 《长编》卷 466,元祐六年九月壬辰。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322,《奥地考》。
③ 《宋史》卷 355,《种谔传》。
④ 《长编》卷 132,庆历元年 5 月甲戌。
⑤ 《西夏书事》卷 42。
⑥ 《辽史》卷 115,《西夏外纪》。
① 曾巩:《隆平集》卷 20,《西夏传》。
② 《西夏纪》卷 17。
济,或者移民就食。如果国内无粮可运,那就只有贷粮于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