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夏文字的应用和流传
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党项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夏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其意义重大,被元昊“尊为国字”,下令“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①。所谓“尽易蕃书”,即一律用西夏字。由于元昊的积极推行,西夏字作为应用文字在西夏境内便迅速广泛推广流行开来。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的记事,都用西夏文字作为书写工具。各种佛教经典(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和汉族儒学典籍的翻译,无不应用西夏文作为其有力的工具。
同时,西夏学者用西夏文撰写的著作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如西夏人撰写的字典、辞书,保存下来的就有以下一些:
《音同》亦作《韵统》,是用西夏文编写的一部《同音字典》也是现存最早的字书。全书 6000 余字,按声母分成九类: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牙音、齿头音、正齿音、喉音、来日舌齿音。每类再分为同音的若干小节,无同音字的独字分别列于各类之后,每一字下都有简单的注释。该书成书于崇宗乾顺正德六年(公元 1132 年)十月十日, 为西夏中叶的作品。
《蕃汉合时掌中珠》为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 1190 年)西夏人骨
勒茂才编写。该书共 50 页,以事门分类。作者在每一词语条目旁都列有: 西夏文、汉译文、西夏文汉字注音,汉译文的西夏字注音,检阅极为方便。该字典是党项人、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必备的工具书,也是目前初学西夏语文的入门工具书。
《文海》是一部大型西夏文韵书,编纂体例兼有汉字《说文解字》和《文韵》的长处。作者在每一字条下进行三种注释,即首先以四字解释文字构成,接着,以较多的字解释字义,最后,以反切注音。该书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
此外,还有《要集》,一种按事门分类的西夏文字典;《五音切韵》, 一部编制西夏语韵表和韵图的韵书;《圣立义海》,一部包罗甚广的词书;《义同一类》,一部大型同义词典,等等。
西夏学者除了编写了各类字典辞书之外,还用西夏文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其中属于儒家经典的有《论语》、《孟子》、《孝经》,等等。属于类书的有《类林》,译自汉文类书,是中国历史人物分类故事集。唐于立改撰,共 10 卷,原本早已失传。据传世残本可知西夏文本有
10 卷 50 篇,刻于乾祐十二年。属于兵书的有曹操、李莹、杜牧所注《孙子》译本残本。及《六韬》、《黄石公三略》,等等。属于政论书的有唐朝吴竞编撰的《贞观政要》,名为《贞观要文》。属于历史的有春秋诸国史汇编《十二国》,等等。
在翻译和注释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有著名学者斡道冲。他曾译《论语注》,并作《解义》20 卷。称《论语小义》,并著有《周易卜筮断》①。
① 参阅史金波著:《西夏文化史》,第一章《西夏文与西夏语》。
① 《西夏书事》卷 12。
①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 4,《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在用西夏文翻译的著作里,其中数量最大的是译自汉、藏文佛经。而用西夏文书写、镌刻的碑文、题记,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文物、史料价值。至于用西夏文铸刻的印章、牌符、钱币等,更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西夏文字自创造到停止使用,经历近 5 个世纪。西夏自 1038 年建国,
到 1227 年灭亡,这中间西夏文从未停止使用过。西夏灭亡后,西夏文继续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和使用。蒙古称西夏为河西,因此,西夏文被称为“河西字”。公元 1302 年(元大德六年),在杭州大万寿寺完成了雕
刻的河西字《大藏经》有 3620 余卷,并由僧官主八印造三十多藏,施送
西北各地寺院“流通供养”。这说明西夏灭亡 16 年之后,西夏文还在
西北地区使用和流传。公元 1345 年(元顺帝至正五年),完成的居庸关过街塔洞壁的六体文字(西夏文、汉文、藏文、梵文、八思巴蒙文、回鹘文)碑,其中有西夏文两大咒和《如来心经》、《造塔功德记》。党项人中书平章政事纳璘参加此项工作。而党项僧人智妙酩部和那征师则是主持西夏文译写者。这说明西夏灭亡后的 118 年,居住在今山西居庸关一带的党项人中还流行着西夏文字。
但居庸关六体石刻并不是西夏文字流行的最晚时间。公元1502 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有一批西夏人在今河北保定建立西夏文经幢(chuā ng 床,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由此可知,西夏文自使用到终止,至少有 500 年以上的时间。
第五节 西夏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