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尚武与复仇
作为西夏国家的主体民族党项族,是一个勇敢、骠悍,“俗尚武”① 的民族。唐僖宗时,发生了黄巢大起义,党项首领拓跋/TITLE>思恭率兵助唐,攻打义军。义军将领朱温尚让率众涉过渭水,思恭命弟思忠还击, 两军战于渭桥(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桥面上有铁鹤,“思忠射之没羽,贼骇走”②,即簇射入鹤羽之中,义军见之竟惊骇而走。这一记载, 未免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党项人的善射和思忠的膂力过人。夏州政权的重建者李继迁,是一位“勇悍有智谋”③的首领。一次,他率领十余骑出猎,途中遇一猛虎,他让随从躲入树林中,只身张弓引箭,一发射中虎眼,由是番部威服。西夏开国之君元昊,不仅在立国方针问题上,主张“尚武重法”,而且是一位“遇战斗勇谋为诸将先”的率兵作战的首领。他每次出兵前,都要率部落酋长狩猎,并征求他们对作战方略的意见。由于他有勇有谋,因此,在对宋对辽战争中,总是大获全胜。“元昊结发用兵,凡二十年,无能折其强者”④。不仅西夏的一些有为之君, 有勇有谋,而且有些母后,也能征惯战,不让须眉男子。毅宗谅祚之母没藏后,曾多次指挥对宋作战。乾宗乾顺之母梁太后,更是多次挂帅, 率兵入寇宋朝边境。公元 1098 年(夏永安元年)十月,梁太后鉴于宋朝
在边境连筑城堡,决定亲自率军 40 万进攻宋平夏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连营百里,使用高车“对垒”攻城,“飞石激火,昼夜不息”①,士卒死伤惨重,总共打了 13 天攻坚战,未能攻下,最后粮尽退兵。
党项人的尚武之风,连同他们的诚恳、朴质、团结互助的美德一直保持到西夏灭亡以后。元末党项人余阙在其《送归彦温赴河西廉访使序》一文中指出:
“予家合肥,合肥之戍,一军皆夏人。人面多黧黑,善骑射, 有身长八九尺者。其性大抵质直而上义,虽异姓如亲姻。凡有所得, 虽箪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友。朋友之间有无相共,有余即以
① 《旧唐书》卷 198,《党项传》。
② 《西夏书事》卷 2。
③ 《长编》卷 25,雍熙元年九月。
④ 《宋史》卷 488,《夏国传下》。
① 《西夏书事》卷 30。
予人;无即以取诸人,亦不少以属意”②。
这种民风和美德,是维持党项民族团结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党项人之所以具有尚武精神并非偶然,而是与党项人生活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自远古以来生息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由于这一带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霜雪期长,属于高寒地带, 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党项人锻炼成为习劳耐苦,健壮勇敢“能寒暑饥渴, 长于骑射”③,富于战斗精神的民族。西夏立国之后,由于西夏同其邻国关系紧张,民族矛盾经常处于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为了同宋辽争霸, 需要以武立国,因此,党项人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强悍民风, 得以延续下去,并成为西夏立国长久的因素之一。金臣斡特剌云:“西夏崇尚旧俗,故能保国数百年”①。所谓崇尚旧俗,就是崇尚党项族“自为儿童则习骑射”②的尚武风习。崇尚这种旧俗,虽然是为了适应党项部落的保守心理和习惯,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但在客观上却多少起了延缓西夏寿命的作用。
崇尚复仇,是党项人的又一传统习俗。这种习俗比较普遍,是羌系民族的共同风俗。西夏谚语有云:“吃十袋美果也得报仇,有十个女儿不算有后”③。史载:
“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④。
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复仇。如仇家有凶丧则不可复仇。如果仇家的力量大于自己,那么,就动员妇女去烧毁仇家庐舍,仇家因“敌女兵不祥”,自然要“退避三舍”,任其烧毁房屋。如果双方愿意和解,可用鸡、猪、犬血和酒装入髑髅之中痛饮。并发誓道:“若复报仇,则谷麦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蛇入帐”⑤。另外,党项人在战争中如果战败, 那么,3 天之后,再到其战败地点“捉人马射之,号曰‘杀鬼招魂’”⑥。或者埋草人于地下,众人放箭射之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