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衣街

估衣,顾名思义,指已经上过身的或者过时的衣服。它的面料一般较好, 不同于鬼市经营的旧货,估衣街就是专门买卖这部分衣服的场所,位于旧城北门外,是一条长达几百米的狭窄街道。街道两侧,店堂林立,门面都不大, 属于小本经营。店堂以卖估衣的居多,也有经营布匹绸段、鞋帽的。估衣的来源大多是旧时当铺中的“死当”。急用钱时,把衣物文当铺取现金,后没人赎或赎不起,当铺便把这些衣物拿到估衣街变卖。衣物中不乏富有人家的鲜衣华服。

卖估衣讲究吆喝,即所谓“唱卖”。把衣服摆在店堂的门前,一件件, 翻过来掉过去,让买主们看个清楚,看个仔细。然后吆喝出衣物的特点、价钱,招揽围观者,伺机出售。“唱卖”是一种艺术,分一人或二人。如一人“唱卖”一件皮袄,“这一件皮袄啊,把它卖了啊!春绸面,大麦穗,穿上‘三九’也不怕呀!”等等,言简意赅,虽有夸张,还算比较实在。如果是二人“唱卖”,花活就多了,一问一答,一捧一托,把死的能说成活的,把假的说成真的,说得买王主动拿出钱来,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行话叫“拢粘儿”。著名相声段子《卖布头》,把二人“唱卖”的神态、动作、语气, 表演得淋漓尽致。

估衣的下角拴着白布小签,标出价钱,让买主一目了然。实际交易时, 出入很大,只不过是个招牌。行里的买卖人讨价还价,用“暗春”,就是暗语,防止局外人知道内情。如将钱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分用“肖、道、桃、福、乐、尊、贤、世、万、青”来代替。局外的买主尽管极力压下价格,但一出口还是上当受骗,反悔在估衣街是行不通的。因此,旧时的估衣街常常出现打托起哄,强行买卖,生拉硬拽,殴打买主的现象,特别是对乡下人,更是不择手段。清朝咸丰年间流传的一首

《竹枝词》描写:“估衣街上估衣多,高喝裙衫值几何;檐外行人一回首, 不从里坐也来拖。”估衣街紧傍北运河码头,客流量大,被商人们祝为风水宝地。后来,天津一些著名的大绸缎庄、布匹、呢绒服装商店,如谦祥益、瑞蚨祥、瑞增祥、瑞林祥、瑞生祥、益和祥、庆祥、隆祥“八大祥”和元隆、敦庆隆以及笔墨文具业者胡开文、虞云和、载月轩、糖果业的老茂生等纷纷到估衣街建店营业,估衣街失去原有的特点,成为华北地区绸缎、毛毡、皮货、服装、笔墨文具、干鲜果、中药材和小商品的集散地,在全国都享有盛誉。

当年的估衣街还是天津商业民俗活动的中心。每年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放灯三天,各商店都千方百计地聘请能工巧匠制做精致的各式彩灯和装饰品吸引往来的顾客,别出心裁地提高知名度。入夜时分,彩灯竞放, 人头涌动,热闹异常。乡土诗人李琴湘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盛况:“估衣街上鱼龙舞,踏月浑忘夜已深。艳艳红辉摇梦影,春灯还我少年心。”因此, 估衣街具有商业、民俗的保存价值。1986 年,天津市政府重修估衣街,再现了昔日繁华鼎盛的历史风貌。那鳞次栉比的民族建筑,130 多家敞开式的大小店堂,装上宫灯,亮起金字匾和楹联,挂起幌子和装饰物品。像瑞蚨祥鸿记、庆记,谦祥益保记等老字号,其铁花罩棚的特色造型整修一新。达仁堂药店朱红廊柱,花格门窗,“京都达仁堂”的铜匾,恢复了古老店堂的风姿。全街近 20 处仿古油漆彩绘构思新颖,一幅幅描摹在门楼、挑檐上的“八仙过海”、“寿星捧桃”、“荷花出水”等图画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店堂门脸

上镌刻的仙鹤、小鹿,烘托出商业气息。天龙商场屋顶上新修 50 米长的“二龙戏珠”雕塑和街西口的仿古式牌楼,气势雄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街上部分居民住宅和胡同也经过精心装修,建起有苏州亭园建筑格调的仿古景门。估衣街变得既古老又年轻,每天笑迎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