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报不周”是白事

外地人到天津,有时可能看到住户门旁贴着一张“恕报不周”的白纸黑字。这是告诉人们,这里正有白事(丧事)。

不管在哪里,葬礼有两个内容:一是生者对死者哀悼、怀念。二是对尸体的处置。只要能作到这两个要点,在葬礼形式上,应该力求简朴。但是在解放前,天津的富人办丧事特别讲究厚葬,以显后人的孝心,家境的富有。只是在 50 年代以来,葬俗才渐渐趋薄从简。

天津在本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葬俗非常奢侈复杂,而且在哀悼之情中夹杂着甚多迷信观念。

那时病人一咽气,先停放床板,把两个烧饼放入死者袖中,说是为打发阴曹恶狗之用。殓衣芽齐后,在死人脸上盖着白绫布,在肚脐处放个铜钱, 床头桌上放盏长明灯。用竹竿挂一把纸钱,竖在大门外,男左女右。外人一看,便知此家有丧事,死的是男是女。

入殓前,在富人家中,要请和尚、道士来灵前念一遍往生咒。入殓时把本家族晚辈男女聚齐,给于孝衣、麻缞穿上,叫做披麻戴孝。殓尸的人把死者抬入棺材。富豪人家要在棺村里死尸上下铺盖些贵重的褥、被等物。盖棺前亲属子媳临棺一别,号哭致哀。入殓后第三天晚上要接三。即戴孝子女到大街路口跪拜,焚烧纸牛,说是为已去望乡台的死者赎罪。接三后,灵榇放在院子里,必须每七天念一棚经,请和尚、尼姑或道士超度亡魂。同时接待吊唁的客人。富户门前高搭两座过街素牌坊,上写“凄风”、“冷月”,门前还有大牌坊,上写“当大事”三字。客人们行跪拜礼。在吹鼓手的喧闹中, 亲友们吃饱饭后,孝子捧纸制的灵牌“送路”,即在路口将灵牌放在纸紥的轿中祭奠、焚化。

送路之后,就要出殡。有财势的人家讲排场,出大殡,抬着死人游四门, 绕城一圈儿。将纸紥的殃神、羊左开路鬼、夫役、车马、洋楼银箱运到坟地, 一火烧掉。参与出殡的执事有开道夫役、有吹鼓手夹杂着洋乐队、有撒路钱的人、有抬棺的人等。“起灵”时撒一阵纸钱,说是撤给穷鬼、“外祟”, 不让它们跟着,然后逢路口、拐弯、过河、过桥都要撒,说是怕鬼缠着迷了路。抬棺人用 64 根抬杠,把棺村抬到预定的地点后,送殡的亲友各自散去。棺村抬出棺罩外,单有抬夫抬到坟地。

葬后三天,家族要重到坟地圆坟、拜奠,带一童女绕坟一周。送葬、圆坟归来时,要在家门外置一盆火,从火上迈过,意为不让野鬼跟回家来。到此为止,葬礼才算结束,昔日这种葬礼,大讲排场,繁琐不堪,旷日持久, 劳民伤财,的确应该改革。

50 年代以来,天津的葬俗由土葬改为火葬,程序大为简化,趋度亡魂和大出殡的排场全没有了。但天津民间讲究“老喜丧”,即把上年岁长者的丧事当做喜事办,摆宴席酬谢来吊唁、帮忙的亲友。民间的葬俗近十多年来还能见到如下情景。某家老人死后,子媳立即给亲戚邻居磕头报丧,请人给死者穿寿衣,将死者头朝门口仰放铺板上,在死者两手各捏一饼,白布单从面部直盖到脚尖。死者头前桌上放着饭菜、点心碟子、点着油灯、烧着香。子媳在一个时辰给烧几张纸钱。在门外墙上贴着白纸黑字“恕报不周”的丧报, 还用竹竿挂一串纸钱。这两样东西都按男左女右的规矩贴放。来吊唁的亲友有的送纸花圈,现在又送价钱更贵的花篮,放在门外,一般的人什么也不送,

进屋向死者三鞠躬。孝子同时向吊唁者磕头还礼。孝子、媳、孙穿白戴孝。送葬后继续臂戴黑纱至“五七”为止。孙辈在黑纱上加戴红绒球。黑纱也是丧父戴在左臂,丧母戴在右臂。

死者在家中停放一两日,有的放在医院停尸房、殡仪馆,待与火葬场联系妥当,直系亲属能到的都到齐后,就出殡。

起灵出殡前,一位懂“开光”仪式的人,端一碟清水,用白纱布蘸水撒向死者一些部分,口念“开眼睛,亮晶晶,开耳朵,听得清。开开嘴,吃四方。开鼻孔,闻供香。开心光,心豁亮。开手光,抓供香。开脚光,上天堂。” 这项仪式之后,孝子将灵前的瓦盆捧到门外摔碎,叫做“孝子摔盆”。殡葬人员用抬尸板把死者抬出,推入灵车中。这时,孝子亲属挥泪号哭,鞭炮从死者房中鸣放到门外。又从死者房中点燃一把苇子烧出门外。然后从门外提一桶预先准备的“财水”,洒到死者床下床前。灵车和送葬者走后,家里请一男一女,或两男两女,看屋子、打扫房间,在各床上放四个苹果,一个花瓶,意取平平安安。孝子一行人送葬后回家时,也要从门外火堆上迈过,并分得一枚糖果和糖包子,以图吉利。此后,孝子给死者每七天烧些纸钱,烧到“五七”,葬事就算结束。现在有的人家采用比较简化的葬俗,停尸在殡仪馆,家中只设灵堂,挂遗像供人吊唁。遗体火葬之日,孝子、亲友到殡仪馆向遗体默哀,鞠躬告别,就算送葬了。

葬俗从厚趋薄,从繁趋简,这是人们观念的进步。简化的葬俗只要能排遣生者对死者哀伤、怀念之情和妥善处置尸体,就足够了。还是让死者安心而去,生者安心生活吧!